【“李大钊奖”得主风采系列报道之二】董晓华:科研队伍中的人文力量

【编者按】党的88岁生日前夕,在“五四运动”90周年和李大钊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表彰了一批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他们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精彩篇章。

在表彰的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当中,有11位同志获得了北大党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奖——“李大钊奖”。为了让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了解“李大钊奖”得主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党委组织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了专题——“北京大学优秀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李大钊奖得主风采”系列报道,向党的生日献礼。

见到“李大钊奖”获得者董晓华时,她质朴的形象多少有点让人吃惊:一头短发,不高的个头,一身休闲装扮。她的谈话,则如同她的形象一样,显得温和无比。轻轻的嗓音,不紧不慢地述说着自己工作近十五年来的心得、体会,有如潺潺的流水,温和中却流露出坚定与执着。

从当初的物理系,到如今有着1434名在校生、357名在校学生党员的物理学院,从入职伊始就一直参与学生工作的董晓华,对大部分在校生,甚至很多校友的情况,都耳熟能详;作为物理学院党政班子中唯一专职的干部,除了学生工作之外,她还承担了很多党务、行政工作,却从不为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这个备受同事尊重、同学爱戴的亲切的党委副书记,挂在嘴边的一直是“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千万别写太多。”

“张罗”、“协调”——“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

谈起董晓华的工作,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陈晓林连声称赞,“工作热情,思想水平、政治水平都很高,为人正派,工作有创新,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十几年如一日。”陈晓林告诉记者,在物理学院,人文学科出身的董晓华,又作为唯一专职的党政干部,为学院的宏观发展、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5年,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的董晓华来到当时的物理系担任团委书记,主管共青团工作;2002年5月,董晓华开始担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从当初单一的系,到如今拥有4个一级学科、3个理科基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00多名教职工(含离退休)、1400多名在校学生的学院,董晓华身上的担子也日益艰巨。

“除了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学院筹资、校友联络等,凡是跟学院发展、学生成长相关的工作,我们这些兼职的干部照顾不过来的,都由董晓华在牵头负责。”说起董老师身上的重任,陈晓林表达了学院的认同和肯定,“我们这个大学院的党委副书记的工作,不敢说是两个人的任务,至少可以说是一个半人的工作量,董老师所承担的工作,完全超出了她的工作范围,但是她自己却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

在学院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开展院系筹资与发展工作的情况下,董晓华服从学院的工作安排,承担了自己原本不熟悉的工作——负责学院筹资。她主动向基金会以及兄弟院系学习,召开离退休老师座谈会、在京校友座谈会、校友新春联谊会、学院相关领导老师座谈会等,听取大家意见,探索适合物理学院的筹资与发展模式;负责起草、修改筹款的相关文件。2008年,北大物理学院校友会的筹备工作提上议程。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董晓华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收集资料、拜访校友、制定规划……2009年6月,物理学院校友会正式成立,董晓华担任第一届校友会秘书长,首届校友大会成功举办之后,董晓华又要投入更为忙碌的工作安排当中。2013年将是北大物理的百年,董晓华的工作日程上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联系相关老师,寻找相应支持,寻找历史资料,积累素材,为百年庆典准备好必要的数据、照片和资料。

无论是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是主持设立协调物理学院师生资源的“综合指导课”,甚或联系校友、筹备校友会,董晓华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物理学院的大家庭中。但她却始终在强调,“大到学院全局的发展,小到为综合指导课开发一个小小的软件,都凝聚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智慧,需要很多方面的力量,我只是在其中一个部分起到了协调和张罗的作用。”

面对琐碎的日常工作,她却乐在其中,“服务工作都是些小事,对于我们是琐碎,对于学生却非常重要。我们这个岗位不是让你干大事的。踏踏实实做好日常的每一件事情,就是最有意义的。”

“学习”、“传承”——科研队伍中的人文力量

“作为一个文科毕业生,在理科院系工作的这么多年,主要是一个学习和传承的过程,向教学科研的老师们学习,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学习,从中筛选出有益的东西传给后来的学生。”董晓华说,物理学院严谨的院系风气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让她受益匪浅;而一届届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自己也会将其总结,以便为后来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理科院系的学生学业压力较为繁重,如何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力与品德全面提高,是所有物理学院领导和老师工作的重心所在,更是董晓华每天都面对的问题。

本科教改完成以后,学生开始自主选课,刚入校的大一学生,面对物理学科复杂的课程体系,在选课时感到不知所措,很多高年级本科生也对自己的学业规划显得较为迷茫。面对学生的困惑,董晓华在学院的支持下,着手调研如何加强对本科生的指导。在继承物理学院既往经验、学习兄弟院系建设性做法的基础上,向学院教学科研大会汇报调研结果,提议成立学生选课指导指导委员会,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的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院采纳了这个提议。2008年,由她牵头负责的本科生综合指导课开始正式开设,课程规定,每位在职教师每学期都要抽出四到六个小时的时间,由学生通过电子预约系统自由选择导师、选择约谈时间,就学业乃至人生规划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这个看似简单的综合指导课,需要老师们的参与、支持、配合,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

“这是一件有利于学生发展成才的好事,但是没人做过,千头万绪,操作起来也很有难度,老师、学生都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试行一个学期之后,学院收集了老师学生的反馈,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师生给予了高度肯定。

谈起物理学院学生工作取得的成绩,陈晓林表示,“与我们做科研的党政领导相比,董老师看问题有不同的视角,她的思路和方法与我们相辅相成,为我们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她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成长”、“发展”——挫折感与成就感都来自学生

在董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两摞东西引人瞩目,一摞是与学生有关的资料,另一摞则是关于学生成长以及教育研究的各种书籍。“物理学院学生都很优秀,但是来到一个优秀学生云集的群体,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很多同学对于专业的学习、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多的困惑,要引导他们全面成长、成才,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

“物理学院学科门类广泛,又划归不同的实验室,学生规模大,专业、就业方面的差异也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大的难度。”陈晓林坦言,物理学院的学生工作给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主管学生工作以来,董晓华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十多年来,每逢周末、假期,只要学生需要,在办公室都能看见董老师的身影。与学生谈话、参加学生党支部生活会、处理突发事件……在物理学院成立之前,每两周一次的学生党支部会议,她每次都要参加,怀孕期间也没有间断,生产住院前的头一个晚上,还参加了学生的支部生活会。物理学院成立之后,支部数量增加,董晓华也尽量一有时间就去参加。她说,通过支部讨论会,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他们的问题。

谈起董老师的为人,学生们都赞不绝口。“在我的印象中,董老师每周要花很多时间接待学生。” 05级学生党支部书记柏志军提起董老师,充满了感激,“在给人帮助的时候,她会让你感受到母爱般的关怀。”05级学生班主任、04级博士生陈宇告诉记者,“董老师是很多同学在面临危机时想到去咨询的第一个人。”“有问题去找她,她跟你讨论的东西比你预期的还要多,直到你心悦诚服。”

07级的陈耘同学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董老师在第一时间去看望他,并积极地配合和支持学院同学发起的捐款活动,帮助这部分捐款申请学校基金会等额配比支持。她向学校建议设立大病救助基金,希望对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帮助,并在物理学院的筹款计划里写入了“学生大病救助基金”。

“学生成长的困难、发展的困惑,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董老师告诉记者,她工作的挫败感和成就感也全部来自于学生。当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了他们及时的援助,帮助他们迈过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门槛,这对于她来说是莫大的幸福。而有时候,也会因为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最终未能如愿而遗憾无比。

“包容”、“引导”——寻找交流的共同点

“学生时代在这里的磨练并没有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北大有多么强的优越感,反倒是挫折感帮助他们逐渐养成了平和的心态,踏实的作风。北大让他们看到的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要张狂,不要掉以轻心。当初在这里的学业,无论好坏,其实北大物理教给大家的,不是分数,成绩,或者一个不错的offer。从这点里走出去的校友上万人,成为院士的不过百分之一,没有成为院士或者名人,不等于人生没有意义,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

2009年6月11日,在物理学院成立校友会之后,担任校友会第一任秘书长的她,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给学生们群发了一封名为“校友及挫败感”的邮件。在邮件当中,她将自己筹备校友会、走访校友之后的上述心得与各位在校生一起分享。

类似这样的群发邮件还有很多。忙碌的工作之余,她还经常通过邮件,结合大家近期所碰到的普遍性问题,来阐述自己的体会、心得,也经常转发一些如校友感言、时事评论、甚至是科普类的读物给各个年级的学生群,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向着健康、广阔、向上的方向发展。

董晓华看到BBS上有学生发表轻视别的学科的帖子,在院刊的一篇学生访谈中,她告诉学生,真正的学问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通的,有共同之处,王竹溪先生除了是物理学家之外,还是语言学家,还编了一本字典,那才是大师风范。她还告诉大家,北大是综合性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能提供很多选择,这样的学校氛围应该使大家的眼界更为开阔而不是狭隘。

也许正是这样开阔的眼界,让她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对学生和他人充满了包容,她说,“学科不一样,但人生很多东西都有共性,只要寻找到了交流的共同点,就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学习。”

“理想是人生的一盏灯,我们不必挂在嘴上,但是不能没有。”董晓华寄语学生的这句话让人感悟颇深。让物理学院的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成长、成才,是董晓华一直执着的最大理想,这个在兼容并包的人文环境中浸染多年的北大人,正在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爱党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传给每一位在物理学院就读的学子。

 

编辑:碧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