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地空学院赴陕西延安思政实践纪实

伟大的党创造伟大历史,伟大历史光照伟大征程。为进一步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铭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悉心领悟延安精神的政治内涵,贯通历史与现实,奋进当下和未来,2021年7月4日至8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组织学院25名2020级本科生赴延安开展为期5天的思政实践课程。本次课程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刘心怡担任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石文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范佳、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生赵轩担任助教。

回首初心岁月,体悟使命担当

当我们翻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延安,这座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古老而鲜活的城市,正因其在百年党史中的重要地位而显得愈发光彩夺目。7月4日,师生先后前往梁家河村、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体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提升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在梁家河村,同学们重走初心之路,重温初心力量,参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上山下乡、扎根群众的地方,亲身感受总书记带领群众谋发展、谋复兴的奋斗历程。曾经的陕北,土地贫瘠,不易开发,百姓生活困难。正是在这样艰苦朴素的环境中,总书记仍保持着对学习的执着和服务群众的热情。他常常点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广泛涉猎各类人文、哲学、社会科学书籍……梁家河第二窑洞中保留着陕北第一口沼气池,是当年总书记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四川沼气系统的成功安装,自费前去学习沼气技术,为梁家河带来了高效简便的照明和生火途径。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中,始终如一贯穿着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这里得到深刻印证。

参观梁家河村史馆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师生们深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光荣历程。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党遭受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重挫折,经过伟大的长征,终于在延安革命根据地迎来崭新的篇章。13年间,延安革命根据地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见证了抗大的蓬勃发展,见证了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强大力量,见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火花,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一件件历史文物静静陈列在展馆中,相隔久远的时空,仍然昭示着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财富。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红色信仰永续,英烈浩气长存

延安城西北方向约5公里,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巍然矗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这里受到精神上的洗礼。7月5日上午,实践团全体师生来到这里参观学习。中央大礼堂是专门为召开七大而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礼堂内部保留了中共七大召开时的情景;同学们还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旧居,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奋斗的风采。

全体师生瞻仰了“四·八”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王若飞同志、叶挺同志等13位“四·八”烈士以及张思德同志等一些在延安牺牲的烈士。实践团师生瞻仰“四·八”烈士纪念碑,举行敬献花篮仪式,表达对革命先烈崇高的敬意。讲解员为师生一一介绍每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瞻仰“四八”烈士纪念碑并敬献花篮

延安时期是百年党史教科书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篇章之一,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也因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而成为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红色灯塔。实践团师生在东方红大剧院观看大型红色情景秀《延安,延安》,演出以一个老战士的回忆为线索,重温了延安历史上的动人篇章,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护卫党旗的场景令人感动。

在枣园革命旧址,全体师生参观了中央礼堂和领导人的旧居,以及张思德烈士纪念广场。作为通讯员,张思德同志认真刻苦、努力工作,为送情报,双脚血肉模糊,情报却平整无损;作为警务员,他不惧风雨,无论春夏秋冬,坚持站在最艰苦的哨位;作为一名战士,当山体崩塌的时候,他推开战友,给战友以生的希望,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师生认真聆听授课教师关于张思德故事和张思德精神的讲座,集体朗诵文章《为人民服务》,在朗读中重温、传承张思德精神。

参观张思德烈士纪念广场

参观宝塔山顶

当晚,实践团师生在驻地举办“弘扬延安精神,激励奋斗之志”主题团日活动。同学们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总书记“行胜于言的优良作风、以身作则的领袖气概、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信仰、勤学好问的求学精神”等品质展开讨论。同学们表示,应当发自内心,主动为他人、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杨淳贺同学分享了自己看到总书记办供销社、铁业社情况时的感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一丝不苟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让人感佩,同时懂得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节约农村劳动力,事半功倍。陈昌宁同学认为,总书记超越时代的思想与觉悟,得益于其读书之广和当干部时的开拓精神、实干精神。同学们还积极分享了近期的感受与思考。同样来自革命老区的黄志成同学表示,他无比敬佩党的领导人敢于为新中国摸索道路的精神;宋瑞同学表示,他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他期待自己能够在未来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贡献力量。彭雪洋同学表达了自己对党、对毛主席深深的敬仰之情,在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中,她对信仰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受。周杨凯同学阐述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主题团日中同学们踊跃发言

探寻黄陵历史,寻根炎黄情结

黄陵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位于延安市南端,因“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闻名遐迩。黄帝陵建在桥山之巅,不仅是炎黄子孙拜谒轩辕黄帝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曾说过:“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7月6日,实践团抵达延安市黄陵县进行为期两天的实践。在黄帝陵,从黄帝历史研究专家的讲述中,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如何运用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与自然条件相抗争,又是如何在与异族的战斗中顽强拼搏,取得胜利。黄帝陵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如今已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黄帝陵,正在为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其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需要同学们去学习、去思考。

下午,思政实践团来到中华始祖堂进行参观学习。实践团观看了影片《黄帝》,该纪录片由《出世》《北融》《南合》《治世》《布道》《永生》六部分组成,共同展现了人文始祖黄帝的历史篇章。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师生分别参观了围绕“黄帝文化”和“黄陵文化”两大展陈主题的七个文化展厅,展厅中也对纪录片的六个部分做了更全面的体现,包括当时的发明创造、文物特征等。展厅全景式深入展现了在黄帝时代,中华文明诞生之时的情形,并在五千年文明的追述回望中,刻画出那些影响后世和谐思想的智慧先驱。实践团成员徜徉在展馆恢宏的画面与丰富的史料里,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入了解黄帝传说、黄帝时代、黄帝功绩、黄帝崇拜、黄帝祭祀以及守陵护陵、颂陵艺术等内容。在讲解员生动的讲解中,同学们对黄帝时代的人文特征、发展状况、文化特色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走入城镇乡野,感受时代脉搏

在黄陵县,实践团师生来到黄陵煤矿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当地矿业的发展。如今的黄陵煤矿已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传统矿业——矿井中是一队队工人,与地面联系困难,危机四伏……现在,井下机器人进行主要的开采工作,人工仅作为辅助;智能防爆手机搭载APP,不仅使地面与井下联系通畅,还能指导工人完成正确的操作流程;AI+NOSA的智能化管控实现对井下数据的实时监控报警,以及对井下人员的智能安全检查和报警。这些都在加强安全生产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观黄陵煤矿集团有限公司

在黄陵县阿党村,同学们近距离了解新农村的崭新面貌。过去,村民们或是居住在老式窑洞,或是居住在普通平房,并且地势较低,经常遇到内涝等情况,人居条件差。如今,村民们住在统一建造的一层或二层现代化房屋中,也有自己的田地可以打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目前,针对农忙时节劳动力短缺问题,村里已开始试点公司集中外包,计划投入大型器械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同学们到村民家中了解民居及日常生活情况

师生来到黄陵县人口最多的北村,村民们表演了当地有名的抬鼓和划旱船,热情地欢迎实践团师生。在黄陵面花工作室,屋中摆满了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面花制品,在白凤先剪纸工作室,工艺人是一位党员奶奶,她热情地为师生讲解着一幅幅剪纸的创作灵感,这里的每幅剪纸都是未经打稿直接在纸上剪出的,同学们不仅感受到工艺的精湛与创作的热忱,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奶奶作为一名老党员,对党和国家热烈、赤诚的爱。

参访白凤先剪纸工作室

在亿丰阳光玫瑰葡萄园,现代化的大棚、滴灌技术和优质的葡萄品种让师生目不暇接。同学们了解到果农致富的另一种方式,即通过创立自己的品牌,对标高端市场,以此提高收益。

师生参观了姜林沟村的苹果地改造示范园。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整齐栽满苹果树的幼苗。它们之间的间距固定、整齐划一,管理人员告诉大家,这种科学的种植方式,可以使每亩地的苹果产量高达5000斤。工作人员还耐心解答同学们的各种提问,师生们了解到关于苹果园管理与经营方面的许多知识。

感受创业精神,庚续红色血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7月8日,思政实践团师生来到位于延安市区南部的南泥湾镇。在南泥湾镇的党徽广场,这里有高达13米、世界上最大的党徽,党徽上有用德文写就的共产党宣言。在巨大的党徽下,实践团师生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359旅开发南泥湾的事迹和南泥湾精神的内涵。在延安受围剿粮食短缺的困境下,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359旅的士兵们不畏艰苦,活生生地将“烂泥湾”改造成美好的“塞上江南”。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以及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的南泥湾精神。

参观党旗广场

聆听南泥湾精神主题现场课

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参观,师生们更加全面和细致地了解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359旅不仅肩负着垦荒种地的重担,还承担着守卫延安南大门的军事任务,“一把锄头一把枪”是当时359旅士兵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艰难的时局反而激发出军民极大的劳动热情,涌现出以郝树才为代表的一批劳动英雄。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师生了解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由农业生产而始,却不止于此。为了保障军队士兵及延安党中央的肉类供应,士兵们大力发展畜牧业,造就了“牛羊遍地”的繁荣景象。在这些基础上,广大军民艰苦奋斗,进一步发展纺织、印刷、商贸等产业,构建出全面蓬勃发展的产业体系,南泥湾经济水平实现全方位的飞跃。

参观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

在北京知青博物馆,师生们学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28,000余名北京知青奔赴延安插队帮助发展的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着丰富的照片、雕塑及历史文物,作为珍贵的历史碎片,拼凑出那个年代北京知青与延安人民心连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北京知青们放弃京城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延安,并秉持着不怕苦不怕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信仰,带领延安人民生产发展,与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在讲解员的带领与讲解下,同学们重温那段艰辛的岁月,感受到知青与人民之间的血肉深情与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同时对党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

延安站站前广场

晚上,实践团从延安站踏上返京的路程,正式结束为期五天的延安思政实践课程。群山环抱的延安站前,延河潺潺,街道川流,站前广场上热闹的秧歌引得众人围观。这样的景象似乎告诉我们,在这片洇染着历史浓墨重彩的土地上,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热爱着、享受着、创造着幸福生活,拥有着无限希望的我们,为有机会投身于这浩荡潮流而感到幸福。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通过本次实践课程,地空青年必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用延安精神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附部分学生感言

这次延安之行中使我收获最大的环节是进村入户的环节,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基层工作者的面貌和工作缩影。基层干部的工作最根本的不是写文件开大会,而是走街串户、田间地头。县乡镇领导西装革履地在新铺的水泥路上奔波,村支书或是领着技术员踏遍新建苹果园的每一寸土地,或是领着我们兴冲冲地介绍村里的新变化——精力和情感都放在了自己直接服务的群众身上。我问自己,如果将来的工作是这种情景,我会是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呢?我相信那样的自己是光荣的、自豪的,因为我选择的工作,终于对他人有着最直接、最有价值的贡献了。

——李之谦

深入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梁家河的经历后,我理解了“群众基础”四个字的深刻内涵。如何获取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呢?唯有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打下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从“入乡随俗”开始做起,带领梁家河的村民改善生存条件。在群众工作中,办实事与群众基础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联系,在实干中加深群众情谊,良好的群众基础又能促进工作的开展,这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宝贵力量源泉。

——傅世豪

这次延安之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黄帝陵。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同根同源,黄帝这一伟大文化标识在新时代下才显得更为重要。团结人民、引领潮流,这是我从黄帝陵一行中所感受到的力量。

——罗骏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