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翔宇:逆商铺就前行之路

个人简介:赵翔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研究员、主治医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助理。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49篇。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被授予干细胞社会公益奖。2018年荣获第32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她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团队的成员,为创建、完善国际原创的“半相合骨髓移植”——国际公认的“北京方案”的多项关键技术作出突出贡献。

2019年6月29日,明媚的晨光下,身着博士学位服的赵翔宇作为教师代表,为台下的千名毕业生送上了真挚的寄语和殷切的祝福。望着台下年轻的面孔,她看见对医学的热爱与发展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赵翔宇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助理、人民医院血液科副研究员,是同事眼中严谨的学者,也是孩子眼中疯狂工作的“神经病”。这位始终在血液研究一线上奋斗,在临床与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冲破逆境的女性,是患者的希望,是北医学子的榜样。人生为纸,逆商作笔,赵翔宇以北医人独有的“”厚道,书写着悬壶济世、力行求真的传记。

逆商的养成从跳出舒适区开始

“不管是医学创新,还是治病救人,都会不断经历失败,所以更要培养自己的逆商。”

家庭幸福美满,孩子乖巧懂事,在这样的舒适圈中,赵翔宇本可以轻松地工作和生活,但她却是始终奋斗在一线的工作狂人。因为理解和爱,家人也全心全意地支持她,也许正是在这样强大的后勤保障下,她可以无所顾忌地投身于研究中。

赵翔宇

作为一名血液科的医生,赵翔宇承载着患者生的希望。移植工作冗长又艰难,从开始到结束,至少要经过4个化疗周期,而患者时常被病痛折磨得不堪忍受,又或是在巨大的副作用下叫苦不迭。这样的痛苦时刻牵动着赵翔宇的心。就只能任由这样的副作用折磨患者,眼睁睁看着他们遭受这样的痛苦吗?她也难受,也无奈,却从没有退缩和放弃。她认真照顾着临床的患者,一边又钻入基础科研中寻求更好的方法。

曾有个周末,因为工作没法陪伴孩子,她把孩子托付给同学的家长。多少个深夜,小孩已安然入睡,赵翔宇轻手轻脚走出小孩的卧室,回到房间,拿出手边的文献继续阅读。她本可以陪着孩子玩耍,本可以看着孩子的睡颜恬然入梦,却放弃了太多这样舒适的时光,只因为想争取更多时间专注于研究,把时间奉献给她热爱的医学。

“如果能突破心理舒适区,在整个接受挑战的过程中,你会更强大、心理内核更坚强。”

逆商的表现是一股子韧劲

逆商,让赵翔宇浑身充满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就像她的启明星,指引她在逆境中前行。

上午8点,赵翔宇的诊室外挤满了患者,她马不停蹄地接诊,再抬眼看时间,已是下午1点了。趁着患者少了一点,她赶紧去食堂扒拉了一口饭。“赵老师,还有个病人。”一声通知,她又赶紧放下筷子回到诊室。下午,她照例阅读文献、分析数据、撰写文章;下班后是与学生的谈话时间,这个过程会持续1到2小时。 “一上午没时间上厕所是常有的事,没能好好吃午饭也早就习惯了。能多看一个病人,多解决点问题,这都没啥。”

从白天到黑夜,她工作的脚步似乎从不曾停歇。“攻克难关,在年轻时多有一些压力,一些情怀和抱负。”这是她选择的道路,也是她对后辈的寄语。

赵翔宇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复杂的科研,各种难题也让赵翔宇头疼过。赵翔宇的博士毕业课题,是研究NK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的作用,然而因为方法和模式不同,实验获得的数据与国外权威结果完全相反。面对这种与前辈和老师想法不一样的情况,加上国外团队的质疑、国内导师施加压力,她只是执著。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大量数据、检查实验记录、不断重复实验。经过多次反复验证试验,她终于阐明了导致结果相反的机制,大有所获。回顾当时的情况,赵翔宇说她只有一个念头:挑战权威也不怕,只要相信自己的结果,反复验证,那就值得做下去,别被一时的困难打倒。

如今,对于血液病的研究和治疗,已经成为赵翔宇的一种追求、一种事业,而不单单是一份工作。“做有意义的事很重要。如果能有原创性的成果,哪怕对医学进步只有一点点改变,哪怕不是革命性的,只要这个项目能让病人获益,那这件有意义的事儿的幸福感,就远远高于个人的收入和名誉这些外在的东西。”这些“有意义的事儿”,也给予了赵翔宇更多直面困难、不惧失败的坚定和毅力。

选择、坚定、勇敢、乐观……逆商似乎能化作一个又一个关键词,在赵翔宇的人生画幅上点出一片片美景。(文/医学部 谢黎泓宇、从计、张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