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用挑战性任务提升“学习力”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医学部党委宣传部、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部等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

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需要说明的是,北大有数十万师生校友,我们仅从中选取了70人进行采访。由于时间有限、认知有限,在人物选取上难免有一孔之见,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新闻网正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

张熙,精锐教育创始人兼CEO。1991级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生。曾在多家世界500强公司担任高管,后创立精锐教育。兼任全球常青藤协会联席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并当选2012年度“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

多年后,张熙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大一时候作为学生记者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情景。

1991年,张熙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当时的他想当一名记者,于是加入了《北大校刊》的学生记者团。一次,他接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采访季羡林先生。“出生牛犊不怕虎”,张熙壮着胆子接下任务,准备采访。

没有预约,张熙直接敲开了季羡林的家门。好在季羡林先生没有拒绝这个“不速之客”。在朗润园13号公寓,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悠然的午后时光。

“季老是一个真正大师级的人,对学生很好,没什么架子,很是平易近人。”20多年过去了,季羡林对学术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还深深印在张熙的脑海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这次尝试之后,张熙的胆子更“大”了。大二时,张熙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跨世纪协会。这是一个跟国际关系相关的偏学术的组织,他们招会员、办讲座……忙得不亦乐乎。他还直接跑到共青团中央,自报家门,认真介绍协会的性质、举办报告的意义,请回了蔡武师兄为协会同学作报告。

有一次,张熙突发奇想,要和《中国青年报》合作搞专栏,“别人不会理我们吧!”“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一定不行?”他拉上小伙伴坐公交来到报社,一顿“慷慨陈词”,居然获得了对方的认可。“这群北大学生挺有魄力的!”

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挑战,张熙感悟到,“面对挑战,学习力很重要——要敢于面对挑战,具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要快速地获取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要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燕园的时光美好而又充实。张熙白天上课,下课后就在足球场上尽情地挥洒汗水,晚上去图书馆,宿舍23点熄灯后点着蜡烛继续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想要出国,他就天天背《牛津词典》;因为兴趣,他选修了高数和计算机……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张熙当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学习力的认识,日后将影响他的职业选择,甚至成为他创办的精锐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感觉企业的工作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也更有挑战性。”毕业之后,张熙进入高露洁做MT。之后,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读MBA,出任EF英孚教育中国区总经理等。

张熙近照

在每个岗位上,张熙都带着一股子钻劲儿,认真做好每一件事。2000年,他将当时处于亏损状态的益达口香糖带出险境,品牌年销售额在短短两年时间实现扭亏;任职英孚期间,帮助英孚打开中国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学习力”的感悟更加深刻——“学习力至关重要。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统称,它是人生各个阶段获取知识效率、存储知识容量、更新知识速率、运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反映。”

2008年,张熙再次出发,创办精锐教育。他希望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让更多的学生绽放属于他们的光彩。”

工作中的张熙

从推行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到将老师的职责进一步细分,例如招生、测评、教学、服务等,再到每一个岗位的流程尽可能地标准化,强化每个岗位角色的任务和所需技能,张熙致力于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意愿和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各种各样你没预料到的一些问题,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下去。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学习力的一个检验。”

“教育需要一些情怀,它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工匠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坚持。”

十年,砥砺前行。2018年,精锐教育正式登陆纽交所,成功在美国上市。

现在的张熙,尽管工作繁忙,但每次到北京出差,都会抽空到未名湖边转一转。有时候路过朗润园,恍然之间,当年自己敲开季羡林家门的场景,会再次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