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燮均:他使“牙医”变为“口腔医生”

个人简介:毛燮均(1901—1979),原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系首任系主任、一级教授。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正畸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将旧的牙医学改造成为现代口腔医学,推动了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发展。

毛燮均

“每种科学的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大多一样。内容由简而繁,范围由小而大,牙科医学也是如此。经过近代一百余年的研究和发展,将牙科医学扩大、改称为口腔医学,它涵盖的内容不仅是牙齿,而是口腔全部,它的范围由口腔联系到人体全身。”

这是1950年,时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主任的毛燮均教授的一席话。这一年,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经卫生部、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牙医学系改称为“口腔医学系”。自此,全国几大院校的牙学院、牙医系陆续更名为口腔医学系,全国各大医院的牙科亦先后更名为口腔科。

办中国特色的“口腔科”之路

在西方国家,牙医学的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了。一直以来,公众都将从事牙科的医师叫做牙医(dentist);将培养牙医的学校称为牙科学院(dental school);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牙科教育与医学教育也一直是两个独立的教育体系。牙医只能在牙科诊所里“拔补镶”,对医科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十分有限。

1935年和1947年,毛燮均曾先后两次赴美留学、进修,对牙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1949年回国后,他常讲道:“许多全身性疾病在它们还未在身体别部显现症状前,在口腔内早已发现了症状。”“口腔是身体重要的一部分,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紧密相关。”“牙科不能仅以牙齿为对象,更不应是一门与医学割裂的学科;现代的牙科学教育,不能仅以培养出只掌握修补技术等重复操作的‘牙匠’为培养目标。”

经过对当时的牙科教育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他果断地向上级提出:“要努力开发新知识以衔接牙科与医科中间的断环,革新牙医学教育使发展牙科为口腔医学专门”(原载于《中华医学杂志》1949年第35期“中国今后的牙医教育”一文)。

由牙科学到口腔医学,这是观念上的重要创新。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迅速采纳并落实了毛燮均的建议,1950年8月,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牙医学系正式更名为“口腔医学系”。

50年代中期,毛燮均为学生做“小讲课”

为了将旧的牙医学改造为现代的口腔医学,他极力主张“应该扩大教学目标,要增加生物学及医科方面的课程”;“高等的口腔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不仅要有全面的口腔医学知识,更要具备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改称口腔系初期,开始有的基础课教师不理解,“学个牙科而已,学什么内外妇儿”。毛燮均费尽心力苦口婆心地向教学主管部门和任课教师一一沟通协调,甚至自掏腰包请基础和临床的老师来给口腔系的同学们上课。就这样,口腔系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口腔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并被全国各地院校效仿。

自此,我国的“牙医”变成了“口腔医生”,诊疗范围不再只局限于牙齿,而是将口腔颌面部肿瘤、畸形、外伤,唾液腺疾病、黏膜病、颞下颌关节病等这些在西方国家不属于牙科的内容也纳入到口腔科的诊疗范围。除此之外,在口腔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培养初期,口腔系学生与临床系学生一起接受基础医学教育;在临床教育方面,口腔系学生在接受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上,也开始接受专门的口腔医学基础和临床教育。

这一模式的转变得核心价值,不仅使牙科专业范围明显扩展到了口腔整体,更重要的是把口腔医学建立在大医学的基础上,视为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口腔医师,医学根底扎实,知识面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毛燮均当年开创性的建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进化论、人类学与口腔医学

毛燮均对现代人类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他在“反颌的早期矫治问题”及“演化途中的人类口腔”等论文中,科学地指出口腔医学要符合生命科学的客观原则及其变化规律。他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指出国外一些学术权威的错误认识,这种坚持真知灼见的鲜明态度在当时的学术氛围中是难能可贵的。

毛燮均根据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不仅钻研国外人类学资料,还注重对中国资料的研究。早在1953年,他就对山顶洞人、殷墟人及现代中国人头骨牙颌进行了观察比较,于1956年完成了对北京市4410名儿童错颌畸形的调查统计。结合上述安阳殷代人牙的研究成果,综合他对进化论、生物学、生命科学及现代口腔医学的理解,于1959年提出错颌畸形新分类法,后被简称为“毛氏错颌畸形分类法”,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现在还被全国口腔正畸医师广泛使用。

大家风范 一代宗师

工作中,毛燮均平易近人。1955级校友章魁华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毛大夫是系主任。一天下午由城里来到城外北医基础部和我们1955级口腔系新同学见面。他一开口便是一口四川普通话,很容易听懂,语速较慢,至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谈他对口腔专业的诠释。他不是以教导者的口吻,而谈的是他自己的认识。

毛燮均在不足6平米的办公室内办公

生活上,毛燮均克己奉公,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总是穿着长袍、布鞋,每天上班提着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午餐的饭盒。冬天有时就放在他那个小小办公室的暖气片上。饭盒内也没有大鱼大肉,而是一点蔬菜、豆制品和一小碟花生米,有时他的午饭仅以两个烧饼即足。

毛燮均的业余爱好为京剧,他不仅能唱,而且曾在长安大戏院以“票友”的身份粉墨登场,并颇受好评,可见其造诣甚深。他非常乐于助人,经常用薪金来时不时地接济一些生活困难的“票友”。

今年是毛燮均逝世40周年。新一代北大口腔人正沿着毛燮均等老一辈先驱们开拓的道路砥砺前行,攀登更高的山峰。蓦然回首,还能依稀地看到当年毛燮均等先驱前辈们为我们铺就的石级和架设的索道。(整理/医学部 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