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霄楠:一年的人民教师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医学部党委宣传部、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部等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

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需要说明的是,北大有数十万师生校友,我们仅从中选取了70人进行采访。由于时间有限、认知有限,在人物选取上难免有一孔之见,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新闻网正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马霄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2019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党支书、新疆分团团长,大学毕业后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中学支教一年。

“为什么你其他学科作业都写了,就是没写语文作业?”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马霄楠没忍住,眼泪就涌了出来。面前的男生似乎也没有预料到一向温柔的语文老师会有这么大反应,呆愣住站在那里。

这是马霄楠刚来支教不久发生在办公室里的一幕。就在一个月前,她和19名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战友们怀着热情奔赴祖国西部——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而这时距离1998年北京大学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刚好过去20年,传承的接力棒从过去20年313名研支团成员那里递到了马霄楠他们手里。

当时支教生活刚刚过了一个月,马霄楠却已经历了不少困难。幸运的是在各级研支团项目办、支教学校领导老师,以及他们支教团队的合力下,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他们支教所在的学校正处在民汉合校时期,有超过一半的哈萨克族学生。九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整个年级语文的平均分还没有达到及格线,教学难度可想而知。除了毕业班,马霄楠还担任了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一周上课十四课时,周末还要进行汉语补课,从清晨开始工作,备课、上课,放学后补课,加上批改作业,常常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支教团的四个老师在刚来新疆的第一个月纷纷沙哑失声。

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左二为马霄楠

这个男孩名叫小虎(化名),是初为老师的马霄楠班上一个聪明调皮的孩子。小虎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就去世了,爸爸常年以工地为家。小虎每次放假,就只能寄宿在同学家里,尽管非常聪明,但是学习却不太认真。别人周末都是五六点返校,他总是早早就来了。马霄楠就把小虎带到办公室,监督他写作业,和他谈心,与他分享零食。尽管得到这样用心的帮助,青春期的小孩心理却总是叛逆的。于是国庆假期结束收作业时,小虎的其他作业都完成了,却唯独没有写语文作业。

这样的尽心尽力,在面对小虎时,马霄楠瞬间就产生了被辜负的感觉。她的眼泪和质问也触动了小虎,他第一次见到老师这样的反应,也真正明白了老师的真心。之后的小虎像换了一个人,每天主动去找马霄楠背书,作业也坚持认真写完,语文成绩提高很快。教育,就是用真心换真心。学生态度的转变、成绩的提高,是老师们用真心和付出一点点换来的,正是这一棵棵树的摇动、一个个灵魂的碰撞,一个个扎根祖国边疆的基层人民教师的努力,才换来教育之火永恒不灭。

马霄楠与学生们在一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好学生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我们还多了一重身份——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所以北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是我们始终思考和坚持的事情。”马霄楠说道。

因此,她在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去尝试和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她在班里推行小组合作制,用互帮互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每个同学进行课前演讲,锻炼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在初步的尝试之后,马霄楠决定让学生们像大学生一样,去尝试做课堂展示,当好小老师。这个想法出来之后,很多老师觉得这对小镇孩子来讲实现起来很困难,但没想到孩子们第一次课堂展示就给大家带来了惊喜,从选题到PPT制作再到课上展示,学生们很用心。虽然成果很生涩,但学生迸发出的能量和潜力还是让马霄楠很欣慰。

她想告诉更多的人:“要相信你的孩子身上有无限的可能性,提供给他们成长的舞台,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的潜力充分的挖掘出来。”

另一方面,马霄楠和她的队友魏晗博、仇可欣、张翊彬一起开展了许多教育扶贫工作,继续传承和发展“言传远疆”项目,通过新疆师范大学青政院学生向南疆小学进行线上汉语授课;与新疆北大校友会联系和合作,向学生捐赠了160套文具和数十个温暖包;设立北大校友李鹰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学生锐意进取、专心向学;带领水西沟中学学生代表赴北京大学参加志愿文化节,并开展了两次“圆梦北京”游学活动;邀请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胡海宁作为支教老师到校开展音乐教学和培训工作。而最令马霄楠骄傲的,还是他们扎根基层,开展教育调研:赴东湾村、庙尔沟、平西梁村、方家庄等地进行入户调查,和不同民族的家长坐在一起聊孩子聊教育,通过家访真正了解本地的教育生态,反哺当地教学发展,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上教育的力量。

支教的日子很快到了尽头,马霄楠带的毕业班也迎来了中考。她去送考,见证自己的学生经历一个关键阶段。最后的结果令人欣喜,中考150满分的语文,平均分达到了102,升学率也翻了倍,这样的进步中有着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点滴奉献,这让马霄楠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小虎在马霄楠临行之前和她长谈了一番,这个小男生郑重承诺:“老师你一定放心,我一定会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上进的人!”两个班的孩子给他们准备了惊喜欢送会。一个男孩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记着歌词的皱皱巴巴的纸,他腼腆地笑着说:“老师,我要给你们唱一首歌,‘请记住我’……”其实第一句就跑调了,全班哄堂大笑,但他一直坚持唱了下去,直到结束,眼睛都一直看着支教的老师。全班安静了下来,教室似乎还回荡着那句“请记住我……”。

支教回来后,马霄楠、张朝晖、亓浩然等北京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又立即参与到北京大学10月重大活动的志愿者工作中去。“在基层的这一年,更加鲜明生动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温暖,所以不想错过这一个重要的时刻,也想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向祖国献礼。”

回顾这一年,马霄楠说:“如果对过去这一年支教生活做一个总结的话,我觉得人民教师这四个字是最鲜明的概括。”做了一年的人民教师,她终于懂得:“这个广袤世界,之所以能变得光明,是因为有更多的人不惧黑暗,播撒阳光,星星点点,汇集成了这个绽放着光芒的世间,照亮了更多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