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风采

春色如许扬文化·丹心如火育英才——记北京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席中海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2018年4月10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内,由北京高校学子们扮演的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渐次登台,以耳熟能详的《游园》一折拉开了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首演的序幕。剧场之内,丝竹袅袅,余音绕梁,杜丽娘和柳梦梅含情脉脉,相视于梅树下缤纷的落英中。这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精美瑰丽,情真意切。演出谢幕时,观众纷纷起立,掌声、叫好声、啜泣声连成一片。

 
席中海在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幽媾》中饰柳梦梅(摄/罗雅文)

这一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制作,包括游园、惊梦、言怀、离魂、幽媾、回生等九折。作为戏中男主角柳梦梅的扮演者,席中海这样理解自己的角色:“柳梦梅身上有报国扬名的志气、读书万卷的才气和青春年少的朝气。”而在戏外,曾担任北京大学京昆社理事长、2015年选留学生工作干部、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的席中海,其所思所行,无不与他对角色的理解深深契合。

回生·弘扬传统文化

对席中海来说,与昆曲的结缘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心动”。

尽管幼年时就常常随姥爷听河北梆子、评戏等,但在走进北大之前,席中海只是浅浅地接触过戏曲,真正开始学戏还要从进入北大、加入京昆社说起。席中海在2012年入社时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师兄师姐,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始了戏曲方面的学习。但这时的他还只知京剧,不知昆曲。2013年江苏省昆剧院来北大演出时,主办方侯老师向他安利了很久,可是他听过之后却觉得“有点困”,只想敬而远之。机缘巧合,2014年在一门戏曲主题的通选课上,他的作业是表演一段与戏曲有关的小作品,任课老师再次建议昆曲。让席中海没想到的是,这次尝试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渐渐迷上昆曲,成了名副其实的“昆虫”。

2013-2015年间,席中海担任北京大学京昆社理事长。在此之前的几年里,京昆社在人员、资金、活动等方面都有些青黄不接。上任之初,他和社团理事会的朋友们一起,为京昆社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不管是在北大还是校外的戏曲演出,我都常到后台找他们,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多合作。印象最深的是和京剧名家张火丁复出首演的演艺公司取得了联系,我还有机会到后台看她的《锁麟囊》。”通过他和理事会的不断努力,社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地创立、发展起许多活动,拉来了许多资源,社员人数和参与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京昆社于2014年12月获评“北京大学十佳社团”,正如《牡丹亭》中“回生”这折戏一般,从低谷走出,逐渐壮大。

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这个曾觉得昆曲令人困倦的年轻人。现在他对昆曲美的认识已是今非昔比:“昆曲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艺术,不是单纯的音乐、美术、文学或舞蹈,而是多方面的综合,缺了哪个方面都呈现不出昆曲的美。”怀着对昆曲的浓厚兴趣,席中海希望这一雅致而丰富的传统艺术为更多人所了解。源于对昆曲表演的喜爱,怀着推广昆曲的美好愿望,他身体力行地开始走上传播昆曲的道路。

2016年,恰逢京昆社25周年社庆,社团要与北京昆曲研习社合排《临川梦》,缺少一名小生,前辈们便建议席中海来学演,这一决定让他迈出了舞台实践的第一步。2017年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项目,席中海主动报名。这个项目是昆曲走进校园的绝好方式,所有参演人员均是学生。唱腔、身段、眼神、情绪,席中海几乎是从零学起,无不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从7月正式排戏开始,席中海几乎每周都要提前把周末的工作做完,腾出时间排练昆曲。从2017年国庆长假到寒假再到新学期开学,从北京到苏州再回到北京,席中海的每个长假都留给了昆曲,“在苏州待的时间都比在家的时间长”“直到4月10日首演,觉得效果还行,这才松了一口气”。

《临川梦》演出后合影

在百讲演出期间,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可谓一票难求,2000多个座位早早便被订满。如今,它已在北京、上海、江苏、天津、南京等多地的高校巡演,赞誉不断,未来还将在香港演出,并逐渐走向世界。席中海在一次采访时回忆道:“像我的很多亲友来看这个戏,回来给我发微信说,虽然不太懂,但真的感受到青春洋溢的那种美。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剧场接触昆曲,那时我觉得自己传播昆曲的使命就真得达到了。”

对此,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总策划白先勇先生表示:“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北大演出,当时北京的大学生95%以上从未接触过昆曲。而今他们居然能够组团演出,而且是两个钟头全本的《牡丹亭》,这就是我们十几年来‘昆曲进校园’的成果。”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扩大了昆曲在校园与公众中的影响,也提高了校园昆曲的号召力和水准。社内社外,台上台下,席中海一直为实现昆曲的“活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寻梦·构建温暖集体

从宿舍,到班级,再到整个院系,席中海在这些或小或大的集体中,始终以积极而温暖的态度参与着团队建设,努力凝聚同学的共识,构建和谐集体,化孤岛为大陆。2014年,席中海所在的宿舍被评为首届“北京大学示范学生宿舍”(10个),在北大新闻网刊发的宿舍事迹中,席中海称“他们都叫我‘海哥’,八成是因为我平时喜欢帮助大家,当然也有可能是我长得‘着急’吧。”选留工作期间,席中海和其他三位选留干部组成的宿舍也延续了相亲相爱的氛围,将宿舍建设成为共论时事政治、深研团学工作的学习型集体。

本科期间宿舍“全家福”

选留期间宿舍“全家福”

在担任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本科班4班班长期间,席中海致力于将班级打造成“快乐的班级、成长的班级”。他在任期间组织了许多有趣而温馨的集体活动:中秋节,带领班级同学到“隔壁”小聚,体验清华食堂文化;国庆节,在静园草坪上举办生日会,为全班同学留下难忘的共同记忆。当时,手机社交软件还没有流行,席中海为方便班级交流沟通,在人人网上开辟班级小园地,用以播报班级通知,并在每个同学生日时写下祝福。风采达人大赛,他为班级同学提名各种有趣新奇的奖项,并颁发手写的奖状,自己也获得了“最大嗓门奖”。从素不相识到亲密无间,班级同学们通过席中海及班委们组织的一次次活动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些小细节,”席中海说道,“但把这份用心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就变得很宝贵。”这些活动在同学们中收获了热烈的反响,班级也荣获北京大学优秀班集体、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北京大学优秀团支部等称号,最终还荣获北京大学“班级五·四奖杯”。

本科毕业后,席中海担任了选留学生干部辅导员。此时的他既是同学们眼中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出色、讲话又红又专的“老干部”,又是幽默风趣、真诚开朗、温暖亲切的大师兄。结合大学期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席中海边工作边思考,边思考边改进,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生命学院学工办坚持对大一新生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以便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并对访谈中遇到人际、学业等各种问题的同学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担任辅导员期间,他累计进行新生访谈100余人,人均超1小时,而参与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经历也使他得到很大的锻炼。

 
担任辅导员期间与新生访谈

值得一提的是,席中海并不把这当成负担,他认为单人辅导员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你说的话他们会记在心里,你办的事对活动会有很大影响”,这让人有些紧张;但同时,同学们的需要和认可,彼此会产生很多温暖的瞬间,这又是令人兴奋与感动的。“做辅导员真得很开心。”席中海笑着说道。

言怀·推动团学建设

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席中海始终牢记自己的育人使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一方面,他积极参加各种能力培训和课题研究,修炼“内功”,以学术支持共青团建设。席中海与另外两位同事合作申报了2017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围绕《高校基层团校组织模式的创新与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并先后在《北大青年研究》上联合发表两篇文章,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带着问题导向的眼光,他在研究中提到,团校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团校姓团”和“团校是校”这两点,既做到把握方向、站稳立场,又不忘团校培养青年的使命,以“教育者”而非“管理者”的思维来建设团校。

另一方面,席中海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履职,力争在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创新。他积极参与学院党务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第23期党性教育读书班和第28期党的知识培训班生命科学学院领队,带领全体学员讨论、学习,两次均被评为党课优秀领队辅导员。此外,他先后参加校级、市级和赛区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并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北京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

北京大学第四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为席中海颁奖

不过,在参加的众多团学工作中,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举办五院联合团校。大三时席中海便开始积累团校工作经验,他本身又十分喜欢教育工作,因此在团校工作的创新发展上有许多思考和实践。“我们组织的团校基本上每年都和前一年不一样,总是不断地总结优点、批驳缺点,去修订和创新。”席中海大三时,生命学院、工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数学科学院和社会学系等五个院系举办五院联合团校,这是北大的第一个联合团校,席中海作为负责同学之一,参与了很多联合团校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合作的老师和同学都很投入、很热情,绝不互相推诿,我们在很大的空间里实践着我们对团校的想法”,这让他对那次联合团校始终怀有很深的感情。

尽管一直在充电,席中海仍表示,在北大待得时间越久,就越是觉得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希望学生干部始终保持学习、吸收的心态”,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珍惜在北大充电的日子,为攀登高峰积累力量。回顾席中海在团学工作上的历练,有山穷水尽,也有柳暗花明。但这些经历不会白白流过,每当它们经过这颗常思考、常总结的头脑,便会沉淀为经验,帮助他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2018年4月,已经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的席中海荣获首届北京大学“高君宇奖”,成为北大共青团系统最高荣誉的获得者之一。北京大学“高君宇奖”于2017年五四青年节正式宣布设立,旨在继承发扬高君宇等革命先烈精神,“奖给对集体贡献最大的团员青年”,评选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示范引领显著、对集体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首届“高君宇奖”颁奖典礼在建校120周年庆祝晚会上隆重举行。

首届北京大学“高君宇奖”颁奖典礼现场

一招一式,一份弘扬传统文化的热爱;一纸一笔,一片助力青年培养的丹心。从传承薪火让百年昆曲焕发青春,到携手同学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再到牢记使命以团学实践砥砺信念,席中海一直以实际行动展现着新时代北大青年作为追梦者和圆梦人的理想与担当。在他激扬青春的气魄中,在他甘于奉献的实践中,新时代的愿景是如此的姹紫嫣红,春色如许。

编辑:麦洛

责编: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