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了一首歌,陪伴了北大人十年

编者按:上个世纪末至今,一批优秀的北大学子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他们立志学成报国,并最终回到燕园教书育人。为了迎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特推出“燕归来”系列报道,聚焦这批“两度”选择北大的北大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所独具的追求卓越、报效家国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走近在北大传唱了十年的歌曲《青春大概》的词作者、原唱彭錞,吟唱下属于他和属于我们的这十年——


2017年7月5日,北京大学毕业典礼。当熟悉的《青春大概》缓缓响起,即将告别燕园的学子们开始轻轻地跟着和。


这首歌,由北大学子徐鸣涧作曲、彭錞作词,传唱至今,今天正好整整十年。


本科毕业那年,作词人、原唱者彭錞带着这首原创歌曲去参加北京大学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如今,他回到母校,成为法学院的一名教师,再唱《青春大概》。



 





2016年法学院新年晚会,彭錞演唱《青春大概》

“谁不是凡人一个”


“我做过最好的学生,也做过最差的学生。所以,我并不那么关心外在的优秀或成功,而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熟。”当被问到如何理解和对待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彭錞这样回答。


在北大念本科时,彭錞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但初到西方,他成为了班上“垫底”的“差生”。


“在牛津念硕士非常挣扎,倒不是因为语言,而是缺乏文化和知识背景,对于所学的法律总感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仿佛隔靴搔痒,”彭錞回忆道,“这一年是我学生时代挑战最大的一年。”


“但正是在那样的境遇下,我真正认识并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抛却了浮躁的焦虑,同时也坚定起信念,去追求和享受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带着这样的理解,回到北大走上教师岗位的彭錞,会邀请同学们上台分享自己的小论文。尽管很多观点他并不赞同,他还是会认真回复同学们课下当面或通过邮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因为他从来不认为有“笨”问题。


他说:“在智识和生活中不卑不亢,是牛津岁月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我希望把达到这种状态的方法和路径和同学们分享。”


“彭錞老师所讲的宪法里充满了英美法的思想和力量,他本人锋芒内敛,有一种温柔的力量。”选过彭錞老师宪法课的一位同学如是说。



 





2008年,彭錞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法学院毕业典礼上致辞

“相信共你没有白活”


十年前,彭錞曾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北大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致辞。在那篇名为《承诺》的演讲中,他代表在场的同学,向师长和母校做了四个承诺:爱惜保重身体、认真活在当下、把握道德底线、持守理想情怀。


九年后,2017年的法学院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的彭錞发表了题为《相信共你没有白活》的致辞,寄望即将远行的学子好好体味人生的宽度、长度和温度,“找到梦想、实现目标,但不会在匆匆行路时丢失了健康、良知和意义”。


十年过去,初心不改。除了钻研专业,彭錞对于学生的人格和生命成长也极为关注:“教书当然重要,但不能偏废育人。大学除了是专业的训练场,还应该做生活的培养室。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迷惑、失落、犹豫、寂寞等挑战,但要做到不白活,就必须听从苏格拉底的教诲,去过一种经过检视的生活。”


为此,他开辟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讨论成长、爱情、艺术和人生等诸多话题。对于这两年流行起来的 “佛系”文化,他在《今天我们怎样做青年》一文中指出这代表着一种意义危机,会使人随波逐流。


青年人不能沦陷于此,而应体会《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鲁迅先生讲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我也很喜欢加缪的一句话:‘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安放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这是常为新的母校给我的最好滋养。”


 





2009年,彭錞获得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大三那年,彭錞在新加坡交换。在那之前,他根本没有想过从事学术工作。“和许多同学一样,大学时代的我对未来非常迷茫。开句玩笑,我就是那个成为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的人。”


但在新加坡时,他被“最牛钉子户”的图片触动,开始思考此类社会事件的起因,并逐步走入专业研究领域,从此一步步走出迷惘、求索的青春,走上学术之路。


“我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和老师的支持,让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他的研究领域是宪法、行政法和土地法。“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法治如何从过去走到今天,又怎样能从细流汇成江海。”


“任何个人,在大时代当中都是渺小的。但把自己的人生事业融入到时代的前进潮流中,个人就不会宠辱若惊,而能于细微处见精神,做一个有用的人,活有意义的一生。”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学者的职责和作用,彭錞说:“我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应该同时具备冷眼和热心。冷眼是指同社会保持一定疏离,尽量中立、客观,不让利益和情感压倒良知与理智;热心是指要带着一份好奇、关切的态度去贴近社会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温度,以学术照亮人心。”


“120年来,北大给中国和世界贡献了无数这样的先贤师长,他们是真正的脊梁。我有幸回归母校,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做一个无愧于北大光荣传统的学者、老师。”


 






 2017年,彭錞在做学术报告  


【个人小传】

彭錞,1985年12月生于湖南常德。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博士,北京大学法学、经济学双学士。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个人专著Rural Land Takings Law in Modern China: Origin and Evolution近期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天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