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桢:“父亲和爱因斯坦影响我一生”

 他是中国音乐史家杨荫浏的儿子,但研究的是理论物理。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拥有许多成就、荣誉和头衔,却态度谦和,没有一点架子。

初夏的早晨,窗外不时地传来布谷鸟的啼鸣。杨国桢院士夹杂着无锡口音的普通话,同样地抑扬顿挫、悦耳可听。说到高兴之处,他的双眼还随着话语节奏兴奋地一眨一眨……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您的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史家,传统文化功底深,音乐才华为人称道。为什么您却选择了大相径庭的物理学专业?”一上来我就想探一探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故事。

“上世纪50年代,还是中学生时我就喜欢数理化,崇拜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杨国桢表示,他的选择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杨国桢就读的江苏无锡市第一中学,当时还没有那么多数理化竞赛。兴致甚浓的他就关注《数学通报》上的难题。寒暑假是别人快乐游玩的时节,却是他用来破解数学难题的大好时光。“往往为解一道题,我苦思冥想,食不甘味。一天,两天,甚至5天,6天,直到解出为止。”破解成功并不是终结,他又开始琢磨别的方法……

从无锡中学的尖子生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杨国桢的人生轨迹和物理学紧密相连。他的热爱和痴迷从谈论的趣事中就可见一斑。他依旧清晰记得大学时代和同学采用土法做所谓超声波实验的情景。他们从北京郊区农民那里找来两口做饭用的大铁锅。两锅相扣,上面一口捅掉底儿连着管子,管子里面加了弹簧片。下面一口锅加水煮开,水汽就推动弹簧片发出蜂鸣的声音,超声波“制造”出来了……

“虽然是恶作剧般的做法,但却怀着满腔的科学狂热,是当作严肃的实验来对待的。”说起几十年前那段年少轻狂的往事,年近古稀、身为院士的杨国桢脸上仍然掩饰不住快乐的笑容。

■艺术和科学殊途同归

桢,古时筑墙所立的柱子。国桢,国家栋梁之意。身为院士的杨国桢没有辜负父亲杨荫浏对他的期望。

开明的杨荫浏先生对儿子的选择并没有过多干涉。杨荫浏先生自己青年时代所学的是经济学,但后来却弃商从文,成为一代音乐史家。

“那时,父亲是有机会去银行当行长的。但他的选择不是做官,而是音乐。”父亲以兴趣为师对杨国桢成长的影响,比单纯知识结构方面要大得多。

青少年时代杨国桢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他伏案急书的背影。“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除了吃饭和午休时间,父亲都在勤奋工作,直到‘文革’才被打乱。”

杨国桢的办公室不算大,案头是厚积盈尺的文件。即使双休日,他也会准时到来。工作,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杨国桢最喜欢卡尔·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正是凭着工作的勤奋和对科学的执著,他的事业和人生才达到如此的高度。1999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曾请杨荫浏先生前去执教,但被杨老谢绝了。“父亲认为研究中国的传统音乐和民乐应该植根于祖国。”当时的杨国桢不足10岁。父亲的做法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1983年下半年到1984年12月,杨国桢先后到美国劳仑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做学术访问,得到了当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勃朗伯根的赏识。1985年1月,受到中国科学院召唤的他毅然提早回国。“当时不是没有机会留下。但既然国家需要,我就回来了。”他说。

杨荫浏先生多才多艺,除了音乐,在文史哲乃至物理、数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积累。受父亲的耳濡目染,擅长物理的杨国桢也没有偏守一隅。“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大物理学家,同时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杨振宁是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学者,他在中国传统哲学方面也很有心得。”对于文科和理科,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杨国桢有很深的认识:“最终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吧。”

■播下科学追求的种子

杨国桢功成名就: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同时还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面对纷至沓来的奖励、荣誉和头衔,他看得很淡。当记者细数他现任哪几所大学的顾问和兼职教授时,他诚恳地说:“我不是特别在意这些。”脸上依旧平和,没有丝毫骄矜。

他在乎什么呢?在北京四中报告厅,杨国桢以院士身份为台下的中学生们作“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纪念2005世界物理年”的报告。面对聚精会神的莘莘学子,面对无数崇敬的目光,他似乎觉得时光流转,角色对调――又回到了中学时代,那个心中燃起科学火焰和萌生研究梦想的年龄。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桢在青少年科普方面不遗余力。他深深懂得,多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追求的种子,中国的科技根基才能不断夯实。走出书斋和研究所的杨国桢更想实实在在为社会做点事情。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杨国桢借用爱因斯坦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不仅是他青少年时期的偶像,也是他的同行。他们也有着同样的价值观,那就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杨国桢小传

杨国桢,1938年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6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物质科学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