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师】史一蓬: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

编者按:2018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过去一个学年中,北大涌现了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典型,北京大学校报、新闻网、官微、医学部等曾对其中的部分优秀教师进行专访。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新闻网特推出《我爱我师》专题,通过回顾这些教师坚守讲台、筑梦北大的故事,与读者一起再次感受他们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师德为先、率先垂范,忠于职责、育人为本,追求真知、勤勉治学的时代风貌。

史一蓬,1972年出生,博士、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空气动力学、湍流及其数值模拟、应用偏微分方程、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8年被评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史一蓬近照

踏进北大工学院1号楼,大厅摆放的涡喷发动机映入眼帘。这台颇具工业感、外形些许发旧的机器,曾是我国歼7战斗机上的核心部件。

来到教师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中外航空事业巨匠的画像和北大航空航天研究成就的展板。当身为文科生的我正担心如何与这位在可压缩湍流方面做出巨大成就的教授展开话题时,史一蓬的微笑打消了紧张感。坐在与他正对的办公椅上,我慢慢对这位笑容亲切并善于处理复杂数学模型的学者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

早就听说航空航天系专业课难度很大,但很多同学因为史一蓬启发式的授课方式,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今年博士生六年级的杨艳,从大一开始就跟着史一蓬学习,到现在快十年了。她回忆,当初是因为史一蓬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而选择本科毕业后进入史一蓬课题组继续读研究生。

当问起与同学们平时的相处模式时,史一蓬坦言自己主要在课堂教学上花功夫。在他心中,优秀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想法。“我总是不停地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他认为学生可以自行阅读课本上的知识,但是有些想法是课本上没有的,作为老师就需要把这部分内容告诉他们,促进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杨艳提到,史一蓬讲课不用课件,都是自己写板书。所有的推导步骤会带着学生一块儿推一遍,而不是直接来一句“推导详情见教材”之类的话。“史老师课程内容每年都会有更新,他自己的课程笔记也都是厚厚的好几本。”

史一蓬印象最深的一位同学是2008级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杨翔。今年三月,杨翔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机械与核工程系(MNE),任助理教授。“以前上课时,他总能提出最核心的问题。”本科毕业四年半就在美国高校拿到教职,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与杨翔同届的人现在还在北大读博士。“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洞察力很强,看问题很深、很准。”这种科研的素质,杨翔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时就体现出来了。

同时,史一蓬会给学生安排课程计划,让他们系统地学习数学和物理相关课程。“学生年轻时要把最难的、最重要的东西学好。”史一蓬曾经带过一个非常聪明的男生,年纪比同届学生小两岁。这名学生大三的时候,史老师叫他去数院学习“泛函分析”,去物理学院选修研究生的“量子规范场论”等课程。这名男生在每门课上不仅能拿到90分以上,而且还在“泛函分析”课的期末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后来他去做海洋方面的研究,回来跟老师说之前学的东西非常有用,因为海洋里波动方程的解,跟他在量子场论中学到的东西是相通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想问题,”史一蓬说,“学生一旦自己想明白了,就会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那么他对这个学科就更有信心,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杨艳研究生期间,曾在史一蓬的建议下出国交流了两年。“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将会影响我一生的决定。”杨艳回忆,交流期间史一蓬和国外的老师共同指导她。“闭门造车很可怕,史老师鼓励支持我们多多和国内外同行交流。”同时,史一蓬还资助杨艳参加了国内外多个国际会议。“这段交流经历也成为我后来科研工作的一大助力。”

“我鼓励学生有问题时来找我”

谈起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史一蓬认为首先需要老师自己懂得多,能够把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第二点就是对学生认真负责。“我跟学生说,他们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老师。”在他看来,很多学生有时候在生活或者学习上有一个坎过不去,这在他们眼里是很大的困难,但是在老师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他是个可以谈心的朋友。”杨艳说,史一蓬亦师亦友,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自己的人生阅历,在生活和学习上给同学们很多指导。

史一蓬谈起自己以前教过的一名学生:“他刚上大学一个月就提出要退学。但是他做了一个很理智的事情,知道自己现在状态不对,就去找学工部寻求帮助。”因为史一蓬是他数学老师,学工部便将这个学生的情况跟他说了。一开始这个学生并不配合,后来史一蓬了解到,他的家庭不是很富裕。上了大学以后,宿舍里唯独就他一个人没有电脑。当时史一蓬正好有一个学生出国,留下了一台不用的笔记本电脑,于是就把它给了这个学生。“从那之后,他开始愿意听我的话,我也才有机会手把手教他。”那名同学的退学想法很快就打消了。“一年之后再看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成绩优异,整个人状态也非常好。”

史一蓬在课堂上

史一蓬说很多同学有一个误区,认为上大学遇到了困难去找老师,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我们最优秀的学生,是整天围着老师转的。”杨翔就是那个整天围着老师的学生,“他刚进大学那会,甚至买一双鞋都要询问我哪里比较便宜”。当然,学生找老师主要是学习方面有问题,在史一蓬看来,只要学习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都能解决。“如果他能学得很好,那么他看待其他事情也会非常积极。”

“一旦学生找到你,就一定要负责。” 史一蓬的办公室随时为学生开放,很多同学刚进大学的时候会经常过来找史一蓬探讨问题,一个学期之后来的次数会减少。“因为他们适应了这种环境,就可以自己将问题解决掉。”

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从2002年任北大工学院教师以来,史一蓬已经有16年教龄了。这些年来,北大工学院经历了重建,其中航空航天系也于2010年建成。同时对于中国航天事业而言,这也是一个继往开来、英雄辈出的时期。

史一蓬当前研究领域主要是湍流的理论与建模。他在湍流领域约束大涡模拟中做出开创性工作,曾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在《中国力学60年》中列为近十年流体力学四项主要成就中的第一项。史一蓬说,可压缩湍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武器等,也包括现在的激光核聚变,用以解决能源问题。

问起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史一蓬谈到他的博士生导师——李大潜院士。“我们上讨论班的时候,只要有同学哪里说得不对,导师就会严厉地批评。”在复旦数学系念博士时,史一蓬24岁。“在导师严厉教导下,我身上所有的坏毛病都改掉了。包括做事不严谨、没章法、不踏实等。”史一蓬说,在此之前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做学术,后来离开老师,来到北大工作,才发现自己可以了。博士期间他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都是在老师身上学到的。去年导师李大潜院士80大寿,史一蓬看望老师并表达自己的谢意。

今年是北大航空航天系成立的第8个年头。史一蓬谈道,北大航空航天系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它很重要。研究重点针对的是我国最核心的几个科学问题。第一个是临近空间的飞行器,如高超声速飞行器。第二个则是国家的大型飞机发动机,这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中国航空航天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这里面出了很多英雄,如钱学森先生、聂荣臻元帅等,鼓舞着我们继续在航天事业上添砖加瓦。”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这些在背后辛苦耕耘的科研人员是分不开的。史一蓬谈道,包括工学院在内的北大很多院系,老师同学们都很用功,“我们院系的博士生很辛苦,晚上在办公室加班熬通宵的人非常多”。有时候已经很晚了,学院楼下还停了很多辆自行车。甚至凌晨三点,还有同学在做实验。

在三楼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史一蓬又在忙着给同学答疑解惑了。他说,学生可以随时来找他。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如何,只要他们能从其中受益就好。“我希望学生们能像杨翔师兄一样快速地崛起,在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文/新闻网记者 胡慧民)

专题链接:“四有”好教师 “四个引路人”

编辑:山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