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医生是一种信仰——记“中国好医生”北大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周福德

年门诊量逾7000人次,平均每天问诊20位患者,一星期6次查房,行医27载坚守临床一线,他用平凡实践书写下大医精诚;从早上7点到深夜12点,出门诊的日子总是最后一个下班,只留5分钟时间吃饭,身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医疗主任兢兢业业走过7个春秋,秉持“把时间留给患者”,他以高尚医德泽被杏林;注册“好大夫在线”个人网站过往10个寒暑,日访问量已超20,000,帮助将近16,000名网络咨询患者,收到400多封感谢信,连续4年当选“中国好大夫”,正如他的名字一般“橘井泉香,种德收福”,他凭借“不放弃每一位患者”的仁心仁术成为人尽皆知、有口皆碑的暖心医生。他就是荣获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8年3月月度人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周福德。

周福德获颁中国好医生

妙手仁术——“只要能喘气,就有挽救的希望”

“我想把儿子抚养成人,主任您说我能再坚持10年吗?”

“10年太少了,至少20年!”

“我相信您!主任,您看我儿子的照片!”

“嗯!像他爸。”

人间四月天,煦煦阳光从朝东的玻璃窗外,肆意铺洒进北大医院肾内科5号门诊室的房间内。类似这样的对话,类似这样的情景,在周福德一年近150天的门诊中,不胜枚举,但这个患者周福德对她的记忆尤为深刻。“这个患者患有慢性肾病,尿蛋白挺多,怀孕一个半月时其他医生都建议她放弃,而我始终给予她信心保住这个孩子。”周福德耐心解释道:“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是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发生障碍的,以后再怀孕,风险是越来越高的,她当时血压也还正常,既然怀上了,这就是最好的机会,而她现在的病情也确实在慢慢好转。”看着患者递过来的手机相册中小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脸,周福德的脸上也不禁洋溢着欣慰的笑意。诊断明确、估算风险、权衡利弊,将患者身体之健康、生命之权利都竭尽全力地维护,无不彰显出周福德胆大心细、着手成春的精湛医术。

“只要患者能喘气,就有挽救的希望”是周福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肾内科主管疑难病例诊治的领导,他如斯说,亦如斯做。

2008年周福德奉命离京援疆,义无反顾跨越3700多公里来到新疆乌鲁木齐。2009年冬天,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西部,从乌鲁木齐到哈密他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那是个周末,正在休息的周福德突然接到一个求救电话:哈密一位35岁的产妇胎盘早剥,剖腹产后出现无尿、昏迷、贫血及血小板锐减等危急症状,命悬一线。当天下午,周福德急忙动身坐了六七个小时的火车,从乌鲁木齐连夜赶到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

到了医院已是深夜,周福德马不停蹄,立即与相关专家会诊,确诊该产妇患的是“妊娠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一种死亡率高达90%的罕见病。走出重症监护室,周福德被等候在外的患者家属团团围住,一时间询问、请求、哀叹的声音不绝于耳。“只要患者能喘气,就有挽救的希望!”犹如划破沉沉夜幕的煌煌晨曦,周福德坚毅沉稳的语气和眼神,令绝望的人们又重拾了希望。

“必须立即进行血浆置换!”周福德掷地有声地给出治疗方案,但当地医院囿于落后的医疗条件根本没有相应的设备。时间紧迫,周福德毅然采取“人工加机器”的“土办法”置换血浆,每次置换两个小时,共成功置换了3次,才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要想病情得到治愈,还需要将患者及时转运到乌鲁木齐的医院。从哈密到乌鲁木齐,足足有600多公里,途中甚至要经过漫漫戈壁和10级风区,风险极大。

“我要亲自跟车,转运患者。”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周福德忖度再三,立马征调了专业的急救医生和护士,他做出的这个决定令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周福德

天气恶劣、地况艰险:眼前是戈壁荒野,耳边是长风呼啸,长达8个小时的转运之路,让周福德一行人始终提心吊胆,不敢松懈半刻。好不容易闯过了风区,又遭遇了漫天大雪。幸而有交警开道,才终于将患者安全送抵乌鲁木齐的医院。了解到患者家境贫寒的情况,周福德二话不说便替她交了5000块钱的住院费,在周福德的悉心诊治下,这位哈密妇女转危为安,到最后完全康复,如今她已重返教师岗位。满怀对周福德医生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那位哈密妇女至今与周福德还保持着联系。

大医仁心——“假私济公的暖心医生”

“只要患者挂了号,再晚我也要看。”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周出门诊的那3天,周福德总是最后一个下班。星期一的门诊室外更是排满了从各地慕名而来的加号患者,为了把自己的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患者,周福德往往只留5分钟匆忙吃上几口午饭,有一次甚至加班到晚上12点系统自动关闭,才被迫结束了一天的门诊。

每星期6次的查房,周福德从来都是风雨无阻,哪怕是牺牲掉周末的休息时间;下班之后,他又立马登录“好大夫在线”个人网站,十年如一日般地耐心回复每一位患者的线上求助。从2008年该网站注册至今,周福德已经帮助了共近16,000名患者,收到了486封感谢信,好评如潮的他在线上3000多名肾内科医生中排名第一;他把医生的手机比作士兵的枪,保持每天24小时开机,从不离身,随叫随到;即便是少有的闲暇时光,他也坚持用来写微信微博,用新媒体传播医学科普,惠及大众。

“假私济公”的周福德,除了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秉持着“不中断患者治疗”的他,甚至会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倒贴医疗费,第一时间跟患者分享药价下调的消息,他脸上绽放的笑容透露出由衷的喜悦。

2011年初秋,北大医院肾内科的病房收治了一位刚刚大三的山西姑娘尚月梅,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重症的她,生命垂危。13次血浆置换和72次血液透析,5个多月的时间里,尚月梅数次徘徊在生死线的边缘。一次血浆置换花费上万元,病魔把尚月梅全家5万元的积蓄一下吞了个精光。

尚月梅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省钱给女儿治病,50多岁的尚老爹舍不得住旅馆,就在医院走廊打地铺,吃饭不敢买菜只吃馒头。这些,周福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尚月梅的治疗情况并不乐观,专家们认为其肾功能恢复的希望不超过7%。要不要冒着人财两空的风险,继续治疗?“只要能喘气,就有挽救的希望。”说完这句话,周福德转身去了一层住院处,拿出自己的工资卡,给尚月梅的住院账户里打了一万元钱。可这,还远远不够。

周福德找到在报社工作的朋友,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为尚月梅捐款。稿件见报第二天,一位身患癌症、已89岁高龄的退休老干部就委托单位同事去探望尚月梅,“我动不了,你帮我去医院看看,如果是真的,帮我捐两万元。”周福德组织的这次募捐,为尚月梅筹得了十几万元善款。2012年2月,尚月梅的肾功能奇迹般部分恢复,得以出院继续学业。2013年,她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工作。

周福德和尚月梅

周福德清楚,自掏腰包也好,请媒体朋友帮忙也好,都非长久之计,最终还需要医疗体制与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让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医生则可以用私人的力量帮助患者。“我是一名医生,我不能眼看着患者放弃。”周福德希望自己的一点点付出,能让患者坚持下去,给医生,也给生命一次机会。这样的坚持,对于周福德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对于每一个就医的患者而言,就是一个生机——一个等待奇迹出现的机会。

对于媒体戏称他是“假私济公”的暖心医生,周福德这样解释道:“医生要有使命感,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天职,无论患者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要给予无私的诊治。”恪守临床一线,在周福德的眼里,生命皆平等。

“7.5事件爆发后,我们立即投入到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地救治了125位流血患者。”回忆起9年前的援疆岁月,那段经历让周福德至今难忘。“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只要是伤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全力抢救。”跟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危急关头,周福德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也不甚安全。而很少有人知道,在7.5事件的前夕,周福德的宿舍被盗,所有贵重物品丢失,损失上万元。而这件事情他也并没有放在心上,“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做医生的责任” 。

仁心仁术的周福德,收获了无数患者的信任与爱戴。“经常有患者家属来送红包,可我从来不收。”周福德笑笑说,“我们每年退十几万的红包到住院费里,也借机教育我们的医生、我们的学生应当做廉洁的大医生。”

行医求变——“只要是对患者有利的事情,我就去做”

“我们科室4年来没有收到一封投诉信。”周福德自豪地说。谈及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他坦言作为科室医疗主任,为了缓和患者情绪,避免医患纠纷,在创新求变,改善服务的路上将会不断前行。

为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他提倡“三声服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周大夫总是微笑着、周大夫特别热情……”周福德脸上两个深深的酒窝,总给人呈现出温柔和煦的微笑状态;为了让患者不再漫无目的地等待病房床位,他首创将住院条设置一个月的有效期,保证患者最长在37天内接受住院治疗;为了协助老年患者弄明白看病流程,他大力推进“首问负责制”,只要有患者来求助,便要负责到底;为了跟进出院后患者的治疗,他制定病房主管大夫电话随访,核对用药、叮嘱复查。

周福德在病房

除了医疗服务上的用心投入,周福德更是在精进治疗手段上苦下功夫。“为了消除激素类药物对患者骨骼和外观上的影响,我们独创了单用环孢霉素治疗膜性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周福德进一步阐述道,“这个方法的灵感来源于10年前在西班牙的一项临床实践,他们单用他克莫司治愈膜性肾病的患者,而环孢霉素跟他克莫司是一类药物。”刚开始,北大医院肾内科医疗团队将小剂量环孢霉素联合小剂量激素用于临床治疗,结果收效甚佳,逐步改进方法后又撤去激素,可使膜性肾病的患者达到60%的缓解率,这一创新举措对于患者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您是哪儿人?什么时候来挂的号?别着急,这个病需要慢慢调……”即便在门诊量高达100人次的星期一,周福德仍旧不紧不慢、温声细语地与患者进行着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还能使得患者放松心情,解开心防,避免由于情绪波动造成病情反复。”周福德说,之所以会特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受启发于他之前的几次临床经历。

4年前,周福德成功诊治了一位患有肾病的初中女孩,复查时所有化验结果全没问题,肾脏病的表现也逐一消失。不料一个月之后再次复查,蛋白尿增多,肾病复发。面对情绪低落的小女孩,周福德主动向其母亲询问事情的具体情况,才得知小女孩是因为被爸爸误解跟班里的男孩早恋,父女俩发生了争执,从而引发病情反复。周福德连忙跟其父母嘱咐要注意孩子的情绪起伏。在此后的临床工作中,但凡遇到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周福德都会默默地腾出20分钟的时间,耐心细致地进行开导疏解。

“只要是对患者有利的事情,我就去做。”周福德始终用自己的平凡实践,呼唤从医者的责任与情感,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呼唤社会的理解,呼唤更为和谐的医患之情。

医魂传承——“做医生是一种信仰”

无论在是病房查房时,对青年医生的悉心指导,还是在大学课堂讲课,与医学生进行亲切交流;无论是在教诲硕士研究生时的语重心长,还是在颁奖典礼上畅谈获奖感言,周福德永远不忘的一句话便是——“做医生是一种信仰。”

1991年,周福德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谈到从医理想,他回忆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少年时,我鼻子上长了个小疖子,给我看病的医生水平太差,从那时我就想,自己将来要当个好医生。”“高中时,班主任每天向我们传达着一个理念:医生、教师、建筑师是了不起的职业。”于是,高考之后的周福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就读临床专业。

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曾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要当个好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得有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此,大学期间周福德有意识地加强自我锻炼,不放过机遇,不回避困难,抓紧一切机会充实自己,假期也成了他充电的宝贵时机。大学四年级时,同学们都放假回家了,他却跑到急诊室跟着老专家看病。有一天晚上,心内科专家胡大一到急诊室指挥抢救患者,周福德深深折服于他的高明医术,又申请并被批准到心内科监护室学习。大学五年级时,周福德选择到顺义县医院外科实习,在那里积累了基层医院外科的临床经验。他认为,各科的经验对今后的内科临床都有帮助,因此正式当上住院医后,仍然继续“博采众长”。在工作10年以后,周福德又先后被选派到内蒙古、澳门、新疆和美国等地工作4年做肾内科的临床工作。在这期间,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

实践的同时,学识的更新和完善也没落下。1991年大学毕业后,周福德进入北大医院肾内科工作,科里的一些老大夫学识渊博,多次攻克疑难杂症,被称为“活救护车”。年轻的周福德把这些前辈当成榜样,悉心学习,得到了老专家们的真传。从住院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周福德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但也遭遇了一些困难。考博士研究生时,他的专业课成绩名列第一,外语成绩却比分数线低两分,周福德没有放弃,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与众不同的“申博”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福德于200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北大医院肾内科毕业年龄最大的博士。

坚守肾内科的临床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已走过27个春秋。周福德由衷感慨“做医生是一种信仰”,而这坚韧的信仰背后,是他内心始终不忘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积德感。“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是无价的,所以医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应该用德来衡量。”“中国好医生”的颁奖典礼上,西装革履、身姿挺拔的周福德慷慨激昂地说出了这段话,这段令无数医护同行和广大观众深受感动的话。用仁心仁术呵护生命,用高尚医德泽被杏林,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大医精诚,乃为“大医生”!(文/校报记者 刘秋怡)

编辑:山石

责编:凌薇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