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医疗“共同体”化解“看病难”

“不仅要纵向联合,还要横向联合”

实现了不同医疗资源的“纵向”联合,王杉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进一步实现不同医疗资源间的“横向”联合。“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医院拥有的资源,能够完全覆盖所有人的需求。”王杉一语道出缘由。

“看病难”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的“难”,对于很多医务工作者来说也“难”。“例如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给孩子看了一辈子病,但自己生病了也很难挂到大医院的号。”王杉说,只有将更多医院以及服务机构纳入进来,才能将“共同体”做大做强。

2011年3月8日,北京儿童医院加入到“共同体”中。这家拥有2600多名在职职工,加上离退休职工达到3800余人的专科医疗机构,加入到“共同体”后短短10个多月时间,就已有4935人次通过“共同体”到人民医院进行诊治,其中住院124人,手术71人。在2011年9月的周末双休日,人民医院完成了儿童医院2395名职工的健康查体,并建立了详细的职工个人健康档案。不仅如此,6月初人民医院遇到了两个棘手的儿科病例,通过“共同体”视频平台,由儿童医院的专家成功地解决了患儿的病痛。

“我们在精神卫生方面没有优势,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联合就很好;口腔医院的颌面外科医疗资源好,我们之间也能互通有无。”王杉想到就做。沟通之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同级医院专科医院也加入到“共同体”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共同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形成垂直联系。

如今,“共同体”经过四年多的摸索实践,已打破初创时的“1 X”模式,新的“X Y”整合型健康服务链已逐渐形成。

“同一区域同级专科医院的加入,助推了各种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学科发展,而最终受益者是老百姓。”对此,王杉很是欣慰。

“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病不再难”

“除了医生力量的支持,‘共同体’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基层医务人员,让他们自己逐渐发展起来。”王杉说,“共同体”为他们提供的应该是一个软硬件齐全的、并能获得长期发展的业务支撑平台。

“谁不希望在自家门口就有值得信赖的医院解决病痛?”王杉说,如果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都与大型医院一样,那么,把患者留在社区、基层,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的就医习惯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共同体”内,医生可以获得继续教育和终身培训。利用信息平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视频,与人民医院的专家、教授进行“多点对多点”的会诊与讨论。会诊的同时还可以共享患者所有健康资料和病历资料。

“视频会诊往往是由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根据自身遇到的问题发起的,讨论的专题往往针对某一具体的病例。”王杉表示,这种讨论真正实现了以全科医师需求为主导的,基于问题学习的继续教育培训新模式。

“共同体”还提供基于网络的自助学习平台,借助网络化自主学习工具,完成典型病例病案的自主学习、自主测试的功能。对于疑难急危重病例的诊治,人民医院开放全部科室查房资源,如有需要参加的医务人员,可直接与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协管中心联系。

此外,人民医院还建立了标准化、成规模的临床技能实验室,提供大量的临床医学教学模拟演练设备,帮助医务人员和居民完成基本临床技能的培训工作。

这样一来,基层医院通过资源共享,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有了基层医院作为“守门人”,便能节约出宝贵的优质医疗资源,为更多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护理服务。

“只有患者、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三方利益实现一致,才是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王杉甚至畅想,今后如果每个区域内都能建立起“共同体”,那么,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将不复存在了。(田雅婷)

链接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玉霞:

和人民医院建立“共同体”一年时间,认识和利用还很不全面,但我们已经真切的感受到:“共同体”让社区医生能和三级医院一同进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最好的医疗服务。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民医院院长宋昌稳:

人民医院—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医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从北京延伸到山东鲁西南地区。促进了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大发展,筑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桥梁。

编辑:剡溪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