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探访北大人民医院眼科


黎晓新主任主攻的是眼底病。资料图片


儿童眼病中心,医生正在为前来就诊的患儿仔细检查。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人民医院眼科

创建于1942年。如今在黎晓新主任的领导下,眼科已发展成为以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为科室特色,眼前、后段手术全面展开的综合性科室。2004年成为WHO建立的三甲儿童眼病中心。2005年在国内率先成立儿童眼病中心。2009年成立了眼科研究所。2013年批准为“北京市视网膜脉络膜病重点实验室”。现有眼底病激光中心,儿童眼病诊疗中心,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中心,白内障手术中心,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心,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病、眼成型、糖尿病眼病等多个专业组。

说起眼科,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同仁。事实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也有超强的实力。

眼底科疑难杂症最多

每周二、四上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5楼,有一个眼科诊室,在光线昏暗的诊室里,一位中年女性正用一双慧眼辨析着隐匿于内眼深部那千差万别的眼底疾患。在她的面前,有一个特别大的屏幕,属于患者;在大屏幕上,有两只眼睛,一只是健康的,另一只是不健康的,让患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旁边还有一些小的屏幕,属于年轻的医生。在小屏幕上,则是血管造影、断层扫描等内容,让年轻的医生了解患者的问题出在哪儿。

她,就是眼科主任黎晓新。

眼科分科很细,黎晓新主攻的是眼底病。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眼底就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专门负责感光成像,如果它出现了问题,病人就会面临失明的危险。所以,眼底科疑难杂症最多,病情最为复杂。治疗难度大,风险也很高,无论手术多么完美,病人的视力也很难保证有较大的提升,可以说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专业。

“再低的视力也要设法为患者保留”

黎晓新常说,对于失明的患者,只要能看到一丝光亮,都会觉得很幸福,因为,那就是光明和黑暗的分界。一丝光亮,就能让患者未来的人生充满光明。对于眼科医生来说,再低的视力也要设法为患者保留,这是医生的职责。

在眼科副主任医师陶勇眼里,作为眼科的学科带头人,黎晓新很重视教学,每周五上午,年轻的医生要轮流做病例报告,所有的主任医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这个病例,最终完善对这个病例的诊断或者是治疗方案。

“我一个人治疗不了几个病人,我愿意让国内的医生队伍的水平都提高。”让黎晓新欣慰的是,当了十年眼底病学组的组长,她带动众多的眼底病医生,把国内眼底病诊治水平提升到了和国际看齐的水准,让这个领域的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推动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

近日,在中华医学会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黎晓新凭借“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和防治模式的建立”项目获得首届“何氏·眼科创新奖·技术创新奖”。

据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我国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近20年来,黎晓新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黎晓新说,这要感谢我们的麻醉科。

新生儿的麻醉在整个麻醉科是一个难点,早产儿的麻醉又是难上加难。

早产儿无法配合检查和手术,需要麻醉,但早产儿有很多器官没有发育成熟,麻醉的风险很高。“医学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一门科学,需要不断进取,不断攻克难关。如今,我们医院麻醉科的水平可以做到,手术前才麻醉,手术结束马上就醒。”

“我们整个眼科的发展都是受益于麻醉科的支持。”黎晓新认为,当前临床医学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整合医学,因为在这个之前医学分得很细,比如眼科有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眼肌、眼眶、葡萄膜等。但是很多病人是多器官的疾病,这需要一个整合医学来处理这个问题。在黎晓新的带领下,人民医院眼科已经在整合医学的方向上走出了很远。

很多眼病也需要综合性治疗

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凯介绍,其实,属于眼睛上单纯的病也有一些,像青光眼,白内障等。但更多的还是全身病在眼睛上的反应,反应最多的是跟血管、肿瘤、免疫相关的疾病。

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而眼卒中又是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眼部合并症,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全身病变,离不开整体的综合性治疗。

黎晓新介绍,与专科医院相比,强大的综合医院可以得到医学各个学科包括药物方面很强的信息,在诊断方面也能够做到各个学科的协助。比如,受益于肾内科的配合,最近几年有些糖尿病患者到了晚期,做肾透析了,依然能够在眼科顺利地完成手术,这对眼科来讲是较大的突破。

整合医学对医生要求很高

新京报:整合医学对医生的要求很高,是一件费劲的事儿,你一直倡导并推动它,初衷是什么?

黎晓新:整合医学对医生的培训要求很高,对医生的素质要求很高,也必须有一个平台,让不同专业的医生坐在一起讨论病例,确实很费事。不过,这样的病例讨论出来后,诊断有结果了,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出去以后就是对整个医学的推动,而不仅仅是治疗一个病人让一个病人满意。

比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卫生部于2004年4月发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必须到眼科去进行检查。我也参与了《指南》的制定工作。从我从事诊治工作的情况来看,自《指南》发布以来,发病率在下降,而且即使是来看病的,很多也是比较轻的早期患儿。经过努力,北京市被漏掉的病例很少了。

新京报:你与患者沟通时非常有技巧,你如何看待医生与患者的沟通问题?

黎晓新:为了更好沟通,我们必须追踪医学的发展,比如说视网膜色素变性,几十年来一直认为是不能治的病,但最近有两种基因引起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可以进行转基因治疗,在美国已经上到临床。以此提醒病人要关注这个能够带来一定改善的领域,虽然不会那么快进入中国,但是关注后,病人就会觉得生活有希望。

我们愿意跟病人直接沟通,因为病人最能理解医生的建议,包括手术签字,我们也愿意跟病人签。对各类病人,都要了解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担心等心理负担,确实也要有一些技巧。

编辑:未天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