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树立“大德”与“公德”——人民日报记者专访北大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领导干部作为重点人群之一,在国家层面其作为社会的治理者,在决策与管理过程中应致力于提升社会的思想水平与道德观念,引领大德;在社会层面其作为“关键的少数”必须作出表率,遵守和维护公德。相较于普通人,领导干部在大德和公德方面的培育和践行影响着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风气走向。

新形势下,作为领导干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当如何理解“明大德,守公德”?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应当如何平衡心态调适行为,成为一名有德干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萧鸣政教授近日应邀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就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的“大德”与“公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大德与公德

对领导干部来说,职业道德首要就是政治品德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您对“大德”和“公德”作何理解?

萧鸣政:一般来说,“大德”是天下之德;“公德”与“私德”相对应,是公众之德、工作之德、社会之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大德”和“公德”有相对明确的界定。“大德”就是国家之德,“公德”就是对社会、公民之德,实际上就是维护社会的道德准则。当下社会,部分领导干部信仰缺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中失去了党性和原则,迷失了自我方向;部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等行为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共有8万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令人触目惊心。狠刹不良之风,严密的制度设计之外,还需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大德和公德的观念。

记者和一般人相比,对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的要求有哪些不同?

萧鸣政:我们把品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对领导干部来说,职业道德首要就是政治品德。“大德”和“公德”在其政治生涯与职业生涯中必须严格遵循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领导干部不但在工作生活中要遵守和践行,更要努力去推行、维护、宣传,营造一种氛围,并且带领大家去做。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对于“大德”与“公德”,领导干部仅止于“明”与“守”的要求还偏低些,应该达到“具备”与“捍卫”的标准。

道德与法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记者有人认为,相比“德”而言,“法”的规定更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只要遵守法律、依法行政即可,为什么还要对领导干部提出道德情操的严格要求?

萧鸣政:今年1月中央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领导干部领导力中的核心因素是影响力。而影响力的大小,分别来自组织制度中的法和领导干部内心的德。“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完全的执法型管理者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更难以成为优秀的领袖。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里面,明确提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就像近段时间,公布落马官员通奸,其目的是以此警告其他官员:“你情我愿”的婚姻出轨行为,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可能属于道德问题,但对于官员来说,则是属于党纪所禁止的制度规定。

自律与他律

道德培育与制度建设双管齐下;“德考”很难,但并非不可考

记者领导干部如何将“明大德”“守公德”的要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萧鸣政:任何一种理念、思想、要求的提出都必须让人懂。为了让领导干部们准确把握“明大德,守公德”的内涵、边界,需要大量的宣传教育。但如果仅仅是宣传教育,可能只能做到让其“知道”,甚至连“悟道”都做不到。那么,我们怎么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内化于心,变成自己的一种信念?再外化于行,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呢?这个中间需要一种评价机制来促进与转换。

记者对内在的“德”的科学考核,真的无法实现吗?古今中外有没有什么有效的尝试?

萧鸣政:虽是难题,但并非不可考核。我们目前在广西来宾、甘肃定西、江苏南通等六地搞试点,尝试用一种测评机制来解决领导干部品德素质提升与领导力提升问题,把社会舆论的评价、组织管理中的评价、下属服务对象的评价与领导干部的自我评价等全部统领起来。具体来说,我们的测评方法叫OSL品德测评,O是英文单词“On”的头一个字母,说明你的行为达到品德标准的意思;如果你的行为离品德标准还差一点,就是S,即“Short”;如果你的行为离品德标准还差得比较远,那就是L,即“Long”。测评要求干部不光要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合格,也要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过硬。不仅看领导干部目前的品德水平有多高,更是看其进步有多大。在这种促进性的品德测评下,预期能够引导干部们不断注意品德标准、不断反省自己过错,不断修正自己行为。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