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培训部举办第11期“大有读书茶座” 俞可平深入讲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关问题

2016年5月17日晚,第十一期“大有读书茶座”在中央党校大有书局举行。著名学者、政治学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书作者俞可平教授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副校长王东京、校委委员兼培训部主任罗宗毅出席。

俞可平教授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他认为,治理和善治是全新的政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也符合人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要根据中国经验,创建有影响力的国家治理评估体系,在国际社会的治理评估中掌握话语权。

俞可平教授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为重要的次级体系。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三个基本问题,即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效果。这三个问题对应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制度和机制、治理工具。

他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首先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其二是民主化;其三是法制化;其四是治理的效率;其五是治理的协调性。

他谈到,当前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必须采取突破性举措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凡是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政策,都应大胆探索。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是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四是既要学习中国传统治理国家的好做法,也要大胆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五是要破除官本位观念。

俞可平教授认为,只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民主法治的进程。

讲解结束后,多名党校教师、学员围绕国家治理与俞可平教授进行了热烈深入交流。

最后,何毅亭作了点评。他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今天的读书活动、俞可平教授的讲解,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的解读和宣介。这次读书活动准备充分、主题演讲内容丰富、互动交流气氛热烈,效果很好。他谈了三点认识和体会,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明确的时间表。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21年左右就是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也就是说,到这个时间节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水平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和进步。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主与法治的状况。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治也不是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民主与法治。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现代化,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首先是干好下一个5年,然后干好下一个30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体、制度、工具这三个要素都很重要。从我们个人来讲,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归结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要努力,我们每个人也要努力。  

本期“大有读书茶座”由中央党校中青一班二支部承办,中青一班二支部学员、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主任杨雪冬主持。(文:苏民 李可东 摄影:于化东)

原文标题及链接: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中央党校培训部举办第十一期“大有读书茶座”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