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领导远赴2800公里外 被省委书记点赞

相距2800公里,北京大学校领导及师生正一批又一批地赶赴云南边陲弥渡县。他们因一场帮扶行动而结缘。


2012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和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


其中,北京大学承担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工作任务。


《云南日报》日前报道了北大对口帮扶弥渡脱贫攻坚纪事,此前,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弥渡调研时对北大的真情帮扶给予充分肯定。


弥渡县位于云南高原西部、大理州东南部,素有“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誉称,民歌《小河淌水》就出自弥渡。这里地处边疆,基础薄弱,许多居民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13年10月,北大与弥渡正式签署“结亲”协议,随后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北大党委原书记朱善璐,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柯杨,原副校长王杰,党委副书记叶静漪等先后多次带队深入弥渡考察调研。


新任党委书记郝平就职十多天后就会见弥渡县主要领导,强调将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探索创新长效机制,努力推动定点扶贫取得更大成效。


根据各院系特色和资源,北大启动了“1+8”帮扶工作新模式。“1”即学校在宏观层面统筹指导协调,全校一盘棋,以“全校动员、统筹资源、院系对口、智力帮扶”为原则,引导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8”即北大建立了8个院系对应弥渡8个乡镇定点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从微观层面推进落实扶贫工作,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将“输血”变为“造血”。


由著名教授学者主讲的“北京大学弥渡讲坛”目前已举办8期,北大原副校长张国有主讲《资源禀赋、互联网机制与农村经济活力》,经济学院原副院长王曙光主讲《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晓波主讲《如何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经济学家周其仁主讲《从经济角度谈教育》等,听众达3000多人,最近又要再办两期。




今年8月,北大协调联系在弥渡县城举办了为期14天的“TIP英语培训班”,有80名英语教师参加培训。“纯外教授课,全封闭环境,本土化留学。”弥城中学教师边云燕回忆,全天讲英语,连做梦也在讲英语,“自己突破了口语瓶颈,提升了英语思维能力,对教学帮助很大。”


近年来,北大的校、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多次到弥渡“走亲戚”。牛街乡宣传委员周向东回忆道,周其仁教授两次到牛街乡的食宿都是自费,有一次乡政府专门在一个小饭店请教授吃饭,他却悄悄就把账结了。他捐款5万元给一个小山村修路,叮嘱不让宣传报道。他在民族中学作讲座,勉励学生不要做“家乡宝”,不要让大山阻断自己的视野,要做祖国有用人才。


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赴苴力镇走访农村家庭,看到刘财红一家贫困的现状和满墙的奖状,孙祁祥说:“将来你能考上高中和大学,我一定会帮助你,绝不让你因家庭贫困而失去读书的机会。”第二天,她回北京前在宾馆又写下一封信,再次承诺资助心愿并赠送两本书:“我希望你学好本领、孝敬父母、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让德苴乡的干部群众感动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李琦副教授去年以来6次到德苴乡考察调研、对接资源、落实项目,正在筹备第四所博雅图书室的捐赠工作。


今年7月19日,院长刘俏带着学院40余名EMBA学生到德苴乡捐资112万元设立教育扶助专项资金,计划对德苴乡持续资助5年。首期已经捐款近20万元,资助了150名在高考、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家庭贫困学生。


奋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的,是北大的挂职干部。近年来,北大先后选派高翔、史楠、杨学祥3名教师挂职弥渡县副县长,尤宇川、张晓东2名教师挂职村第一书记,赢得群众连连夸赞。


史楠此前担任北大第一医院党院办副主任,来到弥渡之后,他发挥专业优势,“史大夫,讲健康”的讲座在全县展开了巡讲。他还争取到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项目”,以三年为期,全县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将有望达到80%以上,脑卒中发病率降低50%左右。


在密祉镇八士村,“第一书记”尤宇川筹资30多万元,与当地退休干部创办了全县第一个乡镇级“教育促进会”,对密祉镇考取大学的学生和先进教师进行奖励。有的学生领奖时表示,将来要将第一个月的工资捐给密祉教育促进会,一生中要积极回报社会。


教育是高校的优势资源,而教育扶贫正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只有改变了人,改变了思想,带来了知识,启迪了智慧,脱贫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正如弥渡县委书记沙伟风所说,北大既扶智又扶志,比给钱给物更珍贵。(撰文/刘柳)

原标题:北大领导远赴2800公里外被省委书记点赞

编辑:安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