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思政课“沾满泥土气息”

“北大的思政课,首先是一门‘沾满泥土气息’的课程,教会我‘扎根群众,读懂中国’。”3月15日,北京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五周年座谈会。会上,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级硕士生周思睿这样说。

去年暑假,周思睿作为助教,随北大中文系“认识中国的方法”思政实践课程团队前往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的故乡——广西博白,在先生曾经读书、教书的土地上,一起重温了他的著作,并与王力中学的师生联合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同学们走访当地编织工艺品基地、观摩桂圆生产制作过程,还背起背篓、撸起袖子,在古树茶园体验采茶劳动。

她说,回到北京后,身边有同学在提交的实践报告中说,博白之行,让他对王力先生“龙虫并雕”的治学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立志要做一名既啃得下学术难题、也要推广语文基础教育的学者。还有同学特意向当地政府寄去了一封信,上边全是自己关于如何发展当地产业的见解与构想。“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劳动,北大思政课都在引导我们:沾沾泥土气,聆听群众声,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周思睿说。

通过思政课,许多同学像周思睿一样,走到中国的大江南北,深入农村、企业等,去感受和理解真实的中国。这是北京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特色。

img_967d3b3c99e424c0776cc3b70a2d3a8729_c.jpg

2023年8月,北大基础医学院新疆石河子思政实践团开展军垦主题劳动教育,在亲身实践中切实体会老一辈建设者们的不易和艰辛,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在座谈会上,北大师生共同回顾和总结5年来学校思政教育的经验成果。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指出,五年来,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夯实思政课建设机制;提升思政课师资水平;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北大专门成立了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在思政课程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全力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课。2019年,派出83支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团队前往26个省区市,1000余名本科生深入城镇乡野,在“田间地头”开展思政实践活动。

近两年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领衔课题组,创新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课题组300余名师生深入一线,研究成果最终集纳成《走向共同富裕——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两部著作。

在周思睿看来,北大的思政课,不仅充满泥土气息,还“紧贴时代脉搏”“密切融入生活”。教会了她“投身时代,奉献国家”,教会了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在座谈会上,听到同学对思政课的真实感受,郝平频频点头。他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北大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持之以恒打造“北大思政课”品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龚旗煌表示,今年是学校的“学科质量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等相关院系要以此为契机,明确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原文链接:北大思政课“沾满泥土气息”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