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书写百年党史

编者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5月1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播出。该片从党的百年历程中,选取100个关键场景、高光时刻、典型人物,以人文情怀、历史叙述与细节呈现,讲述100个充满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生动故事,展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党带领国家和人民创造的光辉成就。在第二集中,北京大学教授陈占安在解读历史文献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理论武器,本身高昂着革命的批判精神。本期媒体北大刊载澎湃新闻的专题报道《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书写百年党史》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走进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

百年党史应该如何书写?又该怎样呈现它的宽广与纵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创作团队,历时两年时间,用数十万公里行程、几千T的拍摄素材,以及一个个不眠不休的日夜,给出了纪录片人的独特答案:以代表空间的“山河”作为经度,以代表时间的“岁月”作为纬度,经纬交织,打造了一部气象浩荡的《山河岁月》。

从5月18日起,这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量级作品,在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纪录频道21:00档,中文国际频道5月19日起18:00档,每天两集连续推出。

作为迄今为止容量最大、展示历史人物最多的文献纪录片,它不仅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成就的非凡人物、所建立的辉煌功勋,也客观讲述了它曾经的艰难曲折和对于前行方向的探索寻觅。该片打破了以往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桎梏,除了呈现历史时空节点上的真实事件,也高度还原了一个个党史人物的真切样貌。无论讲事件还是说人物,都有新鲜的切入角度、多层次的展开维度、饱含情感的叙事温度。

李大钊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山河岁月》第一集,讲述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经历的种种失败与屈辱,展示了一代觉醒青年的崇高诉求——救中国于水火苦难,为天下谋苍生幸福。在20世纪初的幽暗夜色中,李大钊和陈独秀,一直寻找光明的两个人,因隔空论战而相识,并在“十月革命”的指引下相约建党。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从并不为人瞩目的狭窄空间中悄然开启。

陈独秀五四运动时的被捕笔录。一个秘密集会的房间、一艘临时登上的客船,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成立起来。中共一大的出席者,最年长的何叔衡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19岁。与会者平均年龄28岁,恰巧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无论年长年少,不妨挥斥方遒。建党段落的故事,还让观众深深理解,这些共产党创始者们,为什么身心中燃烧着那个时代最先锋、最青春、最炽热的革命之火——因为梦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深厚智慧渊源的民族,他们的智慧不仅来自于族群原创,更来自于对外来智慧的包容并蓄。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共产主义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最具深刻影响的一种外来智慧,而传播它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共产党宣言》。《山河岁月》第二集,以上千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捐赠故事为开场,回顾了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线索。百年望道,百年寻路。被西方列强反复掠夺的旧时中国,积弱积贫、民不聊生。如何才能不继续沉沦?继而重振大国雄风?许多人都在苦苦思考。

君主立宪、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种种思潮风起云涌,现在的年轻观众很难想象,在那个时候,共产主义还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思想。然而,已经有人通过它的主张,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未来前景。

浙江民间收藏家金亮捐赠的《共产党宣言》《山河岁月》第二集,通过《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过程,让观众得知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不易。真正发光发热的火种,总会有人进行传递。陈望道在中国第一个全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随后,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等共产主义著作先后在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书籍、杂志,成为共产主义思潮传播的阵地,也引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远远地望道、寻道,最终汇聚万万千千的同道人筑梦于道,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点滴火种不断播撒,直至抵达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的故事。

《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如果说丰满、生动的内容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必备骨骼,贴切而富有质感的影像表现形式,则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颜值担当。《山河岁月》除了调动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还合理使用了难得一见的珍藏档案、业内名家的绘画作品,以及从全国各地拍摄到的展示大好山河、风云岁月的经典镜头,还有手工沙画、分层动画等多元素表现形式,充分提升了节目的叙事张力。

作为具有现代理念和意识的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为讲好党史故事,树立党史人物,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沧桑与辉煌,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探索创新,打造出了文献纪录片的又一经典力作。

原文链接: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书写百年党史

延伸阅读: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