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韦明教授对话《人民日报》记者:数字时代,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编者按:网络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数字时代,青少年如何更好触网?针对近期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饭圈”追星、网络“三俗”、网络欺凌等现象,人民日报记者对话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副教授叶韦明等3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生态。  

本文节选叶韦明教授参与的讨论刊登。  

叶韦明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平台社会与平台劳动。  

一问:成长环境有何变化  

人民日报: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全民触网、低龄触网渐成趋势,现在的未成年人面临怎样的成长环境?  

叶韦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逐渐进入“屏幕环绕的生活”:从婴儿时期的看护器开始,到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视、电脑……由算法主导的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很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的时间及注意力。  

二问:不良信息有何影响  

人民日报:网络上海量信息良莠混杂,网络空间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有何影响,背后的诱因是什么?  

叶韦明: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影响巨大。互联网平台运用数据化、商业化、算法化的机制,以获取用户注意力为工作目标——这种强调平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逻辑,对于大多数媒介素养和判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很难抗拒。  

如今的社交媒体能让青少年看到与自己兴趣和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做出“简单的选择”,长期依赖将导致参与者看待事物的态度极化。“屏幕生活”还可能导致深度注意力的缺失,长期暴露在视频流中,青少年有可能失去独处能力、自省力、想象力和洞察力。研究还发现,电脑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消极情绪。  

有的互联网平台还采取“游戏化”的设计策略,吸引未成年人参与既定任务和项目。比如粉丝为给明星打榜投票买牛奶倒掉,背后正是以做数据为任务设计的一种打榜机制。  

三问:清朗空间如何营造  

人民日报: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一方面要供给丰富、健康的网络信息,满足青少年的网络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设立“安全网”和“防火墙”。未成年人理想的触网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叶韦明:目前主流的视频平台设立青少年模式的操作方法是进行年龄分级、限制时长和限制时间段,辅以限制功能。比如,短视频平台限制主动搜索内容、查看发布者账号、查看评论等。但从效果来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在一些视频平台上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不合规比例仍较高。因此,互联网平台要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根据不同地域、区域类型通过技术加强后台管理;此外,目前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的内容分级还不完善,一些内容超出低龄儿童的接受程度,一些内容又无法满足青少年对优质信息的需求。在优质内容的导入和分级上,需要教育专家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建设。  

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安全问题,还应该得到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关注。父母积极参与,而不是让青少年独立面对或暂时与家庭隔离开来,更有利于解决青少年游戏上瘾等问题。优质的面对面交谈,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家长不仅要警惕孩子沉迷手机,还要注意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被手机抢走,给予孩子更多关注与陪伴。

原文链接:数字时代,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人民日报》2021年8月17日 第12版),记者:智春丽、管璇悦、曹雪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