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中国出现了相反的“奥肯悖论”现象

日前,在广东省财政厅举行的专题报告会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说,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增速高,而失业率跟随着升高的现象。据统计,1985年,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多提供240万个工作岗位,而2005年,GDP增长一个百分点仅仅能多提供90万个工作岗位。

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同步的,在中国却出现了反常现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然而,在中国却出现了相反的“奥肯悖论”现象: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失业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随之升高。

之所以出现“奥肯悖论”现象,是因为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增多,逐步替代了原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虽然投入了同样的资金,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却减少了,就业弹性系数自然就会下降。此外,沿海很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之后,带动的中间需求恰恰是国外的,产生出口、进口循环。这样的循环只是一个外循环,没有带动国内劳动力的需求量。

因此,出现“奥肯悖论”现象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不安的一面。据学者预测,未来10年中国总体的劳动力供给压力每年平均可能达2500万左右。即使按现在最好的年份计算,每年平均会形成1000万失业劳动力。10年积累,加上现在失业转结的,可能形成1亿以上的城镇失业人口。庞大的失业群体,必将使社会问题集中化、规模化。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失业是中国真正的危机,而“奥肯悖论”现象的存在,无疑将加剧这一危机。

“奥肯悖论”现象说明我们未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的矛盾关系。这些年来,我们总是强调发展大企业。这或许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发展大企业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从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格局来看,中小企业在全部企业中的比例一般在99.5%以上,全国65%—81%的劳动力人口在中小企业中和第三产业中得到了就业。可是,我们总是在理念上、体制上、政策上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强调出口拉动的同时,没有注意到延长国内产业链。

因此,要扩大就业,我们必须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从区域来讲,应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扩散到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涉足国内产业链,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延伸,使之达到中国整个产业的土壤中,这是破解“奥肯悖论”现象,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编辑:宁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