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捷径”可寻 创新途径“观念”待转

7月20日,由商务部发起开展的“品牌万里行”之“东部开放行”在经过东部五省两市40天的行程之后告一段落,此次“品牌万里行”活动商务部耗资六个亿,旨在商务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性社会,本报记者就“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教授。

品牌建设:企业是永远的主体

《中国民营经济周刊》:商务部此次投资六个亿开展此次“品牌万里行”活动,其决心和力度之大可见一斑,那么您怎样评价这种由政府已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品牌推广?您对这次品牌推广有哪些预期?

单忠东院长:首先我们必须肯定这一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创立和培育自主知名品牌本身就是提高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商务部提出这一口号,开展这样一个活动,首先我们要肯定其主导方向和主观动机。但是千万不要忘了,进行自主创新、品牌打造的主体永远是企业,在以往的政府宏观调控、政府行为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主观动机上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坦白来说就是很容易出现政府越俎代庖的现象,我并不是说这次活动会出现这个问题,我只是做一个强调和提醒。具体到这次“品牌万里行”活动,我认为它在恰当的时机、最大程度地营造了“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的良好气氛,这种大规模的投资也的确体现出了政府在推进自主创新上的坚定决心和迫切心情。

至于此次活动能产生怎样的效果,这很难说,这还要看后续政策的出台和政策的连续性,就目前来讲,还主要是在社会上掀起一种气氛,造成一种氛围,必须指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捂热的过程,政府不可能年年拿出六个亿进行品牌推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以这种运动的方式能够迅速发挥自主品牌的示范作用,单单依靠一个行业协会、某个企业自己宣传品牌绝对达不到政府以搞运动的方式达到的效果。

《中国民营经济周刊》:您怎样评价目前中国的品牌水平?您认为中国自主品牌难以取得突破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单忠东院长:显而易见,中国的品牌发展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这里有一份国内外品牌市场价值的对比数据,中国排名第一位的是海尔,2006年的品牌价值为639.89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第一美国品牌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达到673.94亿美元,接近海尔的10倍。据我了解,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大约只有万分之三,而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比例则更低,大约只有不到万分之二。许多民营企业不是没有技术开发成果,而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目前,不少民营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但是只有产品,没有专利。所以意识上的淡薄是造成中国品牌难有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中国整体上属于后发国家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讲“后发优势”,后发国家可以在很多方面模仿发达国家,比如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取巨额利润。但是技术模仿的代价就是企业缺乏一个漫漫走向成熟的过程,而自主品牌和自主品牌意识恰恰就是在这种慢慢成熟的过程中形成的。快速模仿的另一个代价就是企业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这也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建设。

第三个原因我想与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长期战略有关,很多企业为眼前的利益所驱使,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成本建造品牌。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在引导、激励和在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上下功夫。

《中国民营经济周刊》:在这次“品牌万里行”活动中,一些品牌发展相对迅速的地方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比如青岛、宁波,那么您认为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它应当在品牌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作为企业来讲,他们应当在品牌建设中注意哪些问题?

单忠东院长:作为政府来讲,一定不能表现出急于求成的姿态,应当对后发的中小企业有足够的耐心,自主品牌的建设需要时间,政府的活动也应该力求取得持续性、具有生长性的成果,而不能成为政府的政绩工程。作为企业来讲,我刚才说过,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所以企业在品牌建设中要有长效机制,不能为了自主品牌本身而追求自主品牌,应该看到自主品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时的必然成果,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对于某些发展比较成熟、市场分工比较明细的行业来说,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目前在我国的专利产品中,有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发明的,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主体,也是我国建立自主品牌的主体;另外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最需要确立品牌意识的也是中小企业,因为它们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有政府作后盾,中小企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

和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小企业的体制、机制都比较灵活,适应市场的能力比较强,在决策的执行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这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就是决策容易草率,很容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我必须告诫中小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只要认准了的好产品就要一直做下去,不能遇到困难就戛然而止、半途而废,所谓的“中国品牌生命周期只有两年”的情况在很多时候是自己把自己否定的。

自主创新途径寻求多元化

《中国民营经济周刊》:从您的谈话中,我听出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那么它就没有“捷径”可寻吗?

单忠东院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这首先要涉及到什么是“自主创新”,是不是非得一个项目从自己立项提出,到研发试验,到投产应用,到品质升级都得自己做才叫做“自主创新”,我的观点是如果这才叫做 “自主创新”的话那就是自己束缚了自己,“自主创新”的概念应该有其广阔的外延,“自主创新”途径应该并且完全能够多元化。

我把不依靠外国人的力量,在自己家里做创新成为是“养鸡生蛋”。这当然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因为这足以体现民族的智慧,但是“养鸡生蛋”的过程比较痛苦、比较漫长。所以我提出我们还可以“买鸡生蛋”,别的研究机构或者个人有了发明专利,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合法地把专利权买过来,吉利集团的老总李书福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以前上海一所大学的汽车研究机构研发一个汽车零部件的技术,花费了很多资金,但是后期遇到了很大的技术难题被迫放弃了,我的工程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还有很大的可行性,我就把这项未完成的技术买过来了,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攻关终于成功了,那么我就是这项技术的专利拥有者。”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可能买一个最新的专利技术要花很多钱,但是你可以选择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换代,这同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资金获得一项新专利。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租鸡生蛋”,过去有种说法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就是这个意思,“租鸡生蛋”就是说你完全可以支付一定的租借费,在约定的时间内使用,等你掌握了这些技术,你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这样总比“白手起家”、“刻苦研究十几年”要快得多。还有一种就是“借鸡生蛋”,就是通过走资本市场的道路掌握专利技术,比如说广州有一个生产汽车轮毂的企业,它有好几项专利,另外一个企业有大量的资金,这两家公司就达成协议成立了新的公司,有资金的公司根据协议是公司的大股东,这样它就通过资本市场的形式把这个技术拿到,所以我想这就是一个捷径了。

所以我想自主创新的途径应当多元化,不完全是“养鸡生蛋”,还可以“买鸡生蛋”、“借鸡生蛋”、“租鸡生蛋”。只有途径多了,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才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再放开了讲,我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在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不是就不能使用外国的品牌为自己“生蛋”,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我的理解,我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衍生出了资本国际化、资源国际化、人力资源国际化等等,那么有没有品牌的国际化呢?我说的这个品牌的国际化不只是大家一般了解的中国品牌打到国外去,我指的是中国企业能不能消化、持有外国品牌,我认为这是一种“拿来主义”,未尝不可,我认为我们应当抛弃那种狭隘的民族品牌建设观念,在品牌建设思路上放的更宽一些。我提出这种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品牌建设之路走得更快一些,我们把国外品牌拿过来,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升级,那么它就应该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因为不要忘了,我们不能为了品牌而品牌,品牌只是产品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品牌的最终价值还是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体现在自身的影响力上,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搞研发当然极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使用多种途径达到创新的目的。另外无论是政府的主导还是媒体的宣传也不能单单鼓励自己研发搞品牌建设,对于自主创新途径的创新也应当作深入的研讨和提倡,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的新“自主创新”观。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