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章政教授解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五个“经济亮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引发经济学专家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日前,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章政教授接受记者采访,从“五个亮点”入手,梳理、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经济热点。

 

 
 
新闻网记者采访章政教授


两个倍增:数量质量同步发展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总体发展目标及两个倍增的要求,章政对此表示,“很有现实意义,满足百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中国经济总量现居世界第二,在“数量”上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经济发展需要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这个质量,就是人均水平,“没有人均水平的提高,发展就远离生活,远离老百姓现实关心的福祉”。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按照“两个倍增”的要求,扣除2-3%的年通货膨胀率,每年人均收入增幅需达到12-13%。这个数值,对于中国目前来说,具有较大挑战,但章政同时也指出,“这是工作要求,不是规划;是我们党对社会的承诺,体现我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更高要求。”


四个关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章政认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深化,需要四方面协调兼顾,其中城镇化的问题最为关键。城镇化,涉及就业福利、农村城市互动、人员往来要素市场形成、农村城市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在城市社会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继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落实到具体的层面。


创新驱动:不仅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于报告中涉及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章政认为,创新驱动和之前提过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所不同。创新驱动,是以创新的更高平台推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重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中国未来不能再只搞外包式的经济,需要靠高端拉动经济。这就涉及人才培养,教育战略,加大国家战略科技教育投入等问题。”


消费拉动:市场就在脚下


报告提出两个倍增的目标,但如何实现倍增?消费带动就业,要消费必须提高收入。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好消费、收入的联动关系,进一步拓宽宏观经济学理论,实现理论跟现实经济活动有机契合。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待改善,6.6亿左右农民的购买力仍很有限,住房、家用电器、轻工业市场尚未激活,发展前景广阔。按照两个倍增目标,如果农民收入增长一倍,“我们的市场就在脚下。”


此外,城市也需要通过优化收入结构提高购买力。创新驱动面向未来,消费驱动面向现在。


生态互动:跳出框架谈经济


中国乃至世界目前都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态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环保是一个综合问题,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对于十八大报告,此前有些人认为在其中“看不到经济学理论的框子”。对此章政解释是,十八大报告没有像以往引用许多纯粹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而是已经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融合起来,章政特别强调道,“这也是十八大报告中最大的一个亮点”。


 

摄影:季梵

编辑:剡溪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