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讲第91讲: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

主讲人:赵鼎新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昆虫生态学博士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社会学博士

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

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芝加哥大学中国研究委员会主席

北美中国社会学家协会主席

主评人:张  静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时  间: 2006年11月25日(星期6)19:00

地  点: 北京大学理教107室

【内容提要】本讲座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中华帝国历史形态的影响。我的观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长达五百多年的封建战争促进了工具理性及以效率为导向的文化的形成,它们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大型都市的兴起,货币经济的出现,以择优录取为特征的科层制国家的形成,及以各类哲学思想的争鸣。然而,由于缺乏强大的社会力量的钳制,这些由战争促发的发展最后归掌于法家国家的手中。法家国家在社会中地位的上升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法家学说并没有为国家统治提供一种在强力控制和镇压之外的合法性基础。法家国家的残酷性加速了秦帝国的解体。在此后数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政治开始走向一种“儒法国家” 形态。在这政治形态下,国家奉儒家学说为合法性基础,同时采用工具主义的法家作为御民之术,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对“天命” 的解释权却在儒家官僚的手中。这种国家政权与儒家精英之间所建立的紧密共存关系(即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共生关系)边缘化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而促进了中华帝国许多特定历史形态的形成。

      北京大学博士生中国社会研究会(ACSR)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