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与北大女教授座谈会举行

11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女教授协会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时代精神”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首场座谈,邀请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1958级校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做客北京大学民主楼,与北京大学女教授协会理事举行座谈。樊锦诗深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撰写者、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分享了成书经历,参会人员被樊锦诗关于坚守、传承和奉献的传奇故事深深感动。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女教授协会会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教授主持。

座谈会现场

宁琦介绍了此次活动的宗旨以及樊锦诗的经历和成就,并对樊锦诗的到来表示诚挚的谢意。她介绍,樊锦诗在敦煌辛勤耕耘五十七年,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挚爱的敦煌和文物保护事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的女儿”,并在前不久获得了“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作为北大女性的杰出代表和楷模,樊锦诗成功地将事业、家庭和女性三者结合在一起,她的人生故事,总能带给我们许多精神启迪和指引。

顾春芳分享了自己与樊锦诗从结识到建立友谊、共谱自传的一段佳话。她回忆了自2014年到莫高窟考察学习结识樊锦诗并逐渐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历程。顾春芳认为,这本书对于她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她探寻人生大美的一个过程;通过写书,她从樊锦诗身上收获了足够的信念和力量。她强调,写传记要对樊锦诗负责,要对历史负责,要联系整个时代以及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历史,来写出一个最真实的樊锦诗。

樊锦诗作分享

樊锦诗深情回忆了自己初见敦煌、选择敦煌、坚守敦煌的心路历程,分享了自己在北大读书时的心得和收获。她介绍了曾有几次机会可以离开敦煌,她是凡人,也不是一点都不动心。但在每一次面临选择时,樊锦诗最终都还是舍不得离开,总觉得有责任做点什么,最终选择了坚守。她谈到,那个时代的人都很纯粹,坚信国家培养了自己就应当回馈国家,这也是她克服艰苦条件和思乡心情选择坚守下去的本心。同时,樊锦诗对莫高窟的开发和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面临着市场经济空前的冲击,她始终做好掌舵人的工作,秉承着北大人的执着与热爱,不追求一时的热闹和利益,避免了莫高窟的发展偏航。在保护与开发的抉择中,她时常感叹:是北大教育带给我的财富——学会思考和追求真理,面对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最令人感动的是,樊锦诗还分享了与丈夫彭金章先生相伴相持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老彭是个好人!正直、善良、全力支持我,没有老彭,就没有今天的樊锦诗。”“我常常感觉老彭就在我身边,陪着我守护敦煌。”

谈及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中央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考古学发展的问题,掀起了一股“考古热”,樊锦诗表示十分欣慰。她期待敦煌研究院能够与北大展开更密切的合作,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人才。她也真诚寄语年轻人,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队列中来。

在提问交流环节,到场的女教授代表们纷纷发言,表达对樊锦诗的尊敬和喜爱,并结合所在学科特点,表示愿意更深入地提供科研支持并参与交流活动。与会老师还围绕年轻人群体特别是年轻的高知女性,如何对前辈精神进行传承进行了交流。樊锦诗诚恳指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立得住心,不能太功利、太急于求成;遇到困难,要直面困难不退缩,学会通过思考妥善解决问题。

合影

樊锦诗同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并赠送了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北京大学女教授协会“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时代精神”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首场座谈结束。

1.jpg

郝平与樊锦诗一行合影

座谈会结束后,校长郝平代表学校亲切接见了樊锦诗一行,对樊锦诗回母校举办座谈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樊锦诗不仅是敦煌的女儿,更是北大师生的榜样和精神财富。郝平与樊锦诗共同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北大师生与敦煌研究院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