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严绍璗文集》出版座谈会举行

9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四个单位在民主楼会议厅举行“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严绍璗文集》出版座谈会”,以此纪念逝世一周年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严绍璗教授,并探讨严绍璗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现场

严绍璗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著名比较文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中国日本学家和日本中国学研究家,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年获亚太出版协会学术类图书金奖,2010年获日本第23届“山片蟠桃奖”(外国人研究日本文化最高学术奖项),2015年获首届“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首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

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主持,与会者包括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中央学院大学、日本东洋大学、美国圣文森特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博雅讲席教授吴志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杜晓勤,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先后致辞,表达对严绍璗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王博指出,严绍璗先生在北大执教逾半世纪,木铎金声,教泽绵长,桃李满天下,为北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严先生重视学术传承和积累,同时强调文化研究的国际视野,这是严先生在学术上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关键。王博表示,要铭记严先生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奉献,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吴志攀在致辞中,深情回忆了和邻居严先生的点滴往事,严先生虽是老师辈但待己如兄长,坦诚亲和,正直率真;严先生做学问功底深厚,舍得吃苦,花20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为日藏汉籍研究等学术大厦打下深厚地基。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学术集成都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王博致辞

吴志攀致辞

与会学者认为,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严绍璗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强调原典实证,也特别注重理论和学科建设。严绍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汉学)中国学领域的拓荒者,是海外汉籍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成就了中国日本学,也厘清了日本中国学。在比较文学领域,严绍璗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首倡者和耕耘者,是比较文学发生学和文化变异学理论的奠基者和阐发者。他的发生学和变异学理论及其实践不仅对国内比较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国外相关学者,被海内外认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实绩。严绍璗的发生学理论不仅可以运用到比较文学领域,对其他学科如思想史研究、人类学研究、文化研究等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会学者也对严绍璗先生的人生风范和精神品格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严先生谦和、洒脱、严谨,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和导师。与会学者指出,作为北大培养出来的学者,严绍璗先生对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北大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在严先生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他心系祖国和人民,是一位诚挚的爱国者。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首倡者,严先生从不曾因研究外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而失却中国精神、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对某些海外学者的所谓亚洲解放论、文化优越论、海洋文明论等直接或间接为殖民主义、军国主义张目的“学术”,严先生都作过掷地有声的批判。

合影

与会者坚信,严绍璗先生的学术成果、学术理念和精神品格将继续影响和启发后来者,这是他对学术界的永久贡献。而对严先生的最好纪念,就是对他的学术遗产和学术精神的深入发掘、继承和发展。与会者纷纷表示,要继续严先生未竟的学术事业,为严先生开拓、耕耘过的学术园地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