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牵头 中美合作 巴蜀文明探源新获丰富考古证据

旧历新年前,北京大学、成都市博物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进行的“成都平原区域考古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项目计划的以四川郫县古城(距今4000年前)为圆心,周围10公里范围内,考古人员调查和勘探面积达70平方公里,在243个地点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在744个地点发现商周时期遗物,在2255个地点发现汉代文物。这次调查成果对全面了解这一区域内先秦时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v:imagedata

项目组中美人员合影

在长达2个季度的覆盖式密集调查中除使用传统的调查方法外,考古人员还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并辅之以先进的磁力勘探仪以及地貌环境勘探等多学科协作方法。发现的文物点全部用GPS记录,并通过专门的软件输入电脑,以便后期进行数字化处理。

该项目是上世纪末启动的“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古代盐业的景观考古学研究”的延续,由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任负责人。

有关专家表示:上述结果将对全面了解成都平原先秦-汉代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和阶段性变化提供可信的实物资料,并将大大推进成都平原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并将探索巴蜀文明来源的研究推向深入。

成都平原所在的长江上游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长期以来该地区的考古工作相对薄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汉三星堆大量铜人像的面世震惊了世界。本世纪初,成都金沙遗址的现身再次让世人领略了古蜀文明的惊人之处。上述重大发现不仅让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古代巴蜀的历史地位,也强烈地吸引着人们探索巴蜀文明的源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在成都平原周边先后发现近10处史前时期的古城,为追溯巴蜀文明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中美合作进行的“成都平原区域考古调查”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深入了解这批古城址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相关链接:

成都日报报道:一千年 从岷山走向成都平原

延伸链接:巴蜀文化网

编辑:尧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