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北大讲座:文艺创作要突出个性 同时实现与公众的和解

10月8日下午三点,著名作家王蒙在理教123作了一场关于文艺创作的生动讲演。

<v:imagedata

王蒙先生首先指出,创造本身就是对照抄和平庸的挑战。他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西厢记》为例指出,这两本书就是对封建社会的挑战,因为男女之情在当时是不可说的,但百年前的质疑声又无可撼动两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蒙先生认为,创造性是让人感到不安的品质,甚至容易与胡闹相混淆,所以往往争议很大。以建筑为例,法国人对埃菲尔铁塔到现在仍然存在分歧;建筑师高第设计的窗户总是歪歪扭扭,人称“建筑疯子”。但无论争议多大,它们都已成为那个城市以至国家的品牌,这即是种成功。

在谈到对“异端”的理解时,王蒙先生强调,“异端”有可能是新鲜的创造,艺术上不应排斥异端。

但王蒙先生同时指出,真正大气的作品是有免疫力的,它们不容易被否定。大气的艺术作品犹如大江大河,它们庞大的空间包含着一种体谅,包含着一种与人为善、宽阔高尚的胸怀。它们充满自信,把握十足,并不刻意追求与众不同。比起一些“异端”,大气的作品更多了一份与公众的相容性。

王蒙先生强调,创作要突出个性,不随便,不随俗,以此来实现与公众的和解,这也是他对文艺创作的追求。文学艺术归根结底还是要传达给世人美好的东西。

王蒙还谈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问题。他认为,读者在接触文艺作品时,应透过其表层,深入去感觉和欣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而对于所谓的“懂”与“不懂”,他也有自己的观点。李商隐的诗很少人能看懂,但并不妨碍很多人去喜欢他的作品。参加朗诵会,各国作家用不同语言朗诵自己的作品,观众虽然听不懂,但却能从朗诵者的神情、动作中感受到他们要表达的情绪,这便也是种“懂”了。

在讲座的最后,王蒙先生说道,书法是不含罪恶感的艺术。王蒙先生表示,他本人对“书法热”是很赞赏的,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书法家涌现出来。

 

附:

作家王蒙简介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活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