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邀请多学科专家举办“十七大”解读讨论会

10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十七大”解读讨论会。包括林毅夫主任在内的部分中心教师和访问学者,与来自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的特邀专家一起,以“学习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为主题,开展了长达3个半小时的讨论。

北京大学邓小平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教授从十七大报告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理论创新等方面,全面系统的阐述了自己对于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体会。在发言中,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给与充分肯定。他说,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价值作了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述,同时还明确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v:imagedata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李玲等10余位学者相继发言,分别针对“十七大报告词频分析”、关于“收入分配”的新提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性表述、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等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于十七大报告的理解和体会。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北大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北大社科部常务副部长萧群,分别针对各自关心的问题,谈了对十七大报告的理解。

<v:imagedata

 

与会专家发言摘录:

赵存生(北京大学邓小平研究中心主任):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点或亮点是全面系统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是自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最全面系统深刻的一次。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这些年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论述,但这一次集中地整合在一起,还是第一次,有深刻的含义。

周志忍(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学习十七大报告要围绕“贯彻落实为先”的原则,要学习新一代的领导人脚踏实地的行事作风,对于报告的学习不仅要表态,更要结合行业特点积极贯彻落实。

萧群(北大社科部常务副部长):在“从词频分析解读十七大报告”(与李晓明合作)总,我们通过电脑软件,对十四大到十七大报告的词频进行分析。发现“发展”一词出现的频次最高,由十四大的156次,达到了十七大的273次。此外,“制度”“民主”“人民”“文化”等词的使用频率和排行也很高,并呈现升高趋势。

宋国青(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报告中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新提法,从中看到了对收入分配的调整要在坚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一提法是非常稳妥的,将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扩大。

陈平(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发言可以用“一大突破、两个探讨、四条建议”概括,对于报告中新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非常赞同,对“保护资源”“依托特大城市”发展的表述发表修正意见,并提出产业分区、城乡对流、社区重建、文化整合四条具体建议。

李玲(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我对十七大报告的体会可总体概括为三个方面: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

邱泽奇:(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对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讨论。“社会发展”问题的阐述、与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两个新提法提供了一些信号,标志中国社会正在向更加健康、融合的方向发展。对此,我感到很兴奋,心中充满希望。

 

编辑:尧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