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堂印象:北大教会了我思考“人”的价值、追寻“生”的精彩

站在大讲堂的舞台后台,可以看到台下许许多多身穿学位服的师兄师姐们等待着毕业典礼的开始。我,作为北大朗诵艺术团的一员,将为他们朗诵谢冕老师的散文《永远的校园》,“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这是我们的结句。我们自豪、我们激动、甚至热泪盈眶,看着台下那些即将离去的师兄师姐我不免想到:北大的历史与她的精神会一起被人们记住,永远的北大,带给我们的将是永远的回忆与眷恋。

在校本部的两年,北大教会了我:

思考“人”的价值

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我在校本部完成了两年医学预科学习。曾几何时,我羡慕身边的文科生,北大熏陶出他们博大而俊雅的胸怀;我钦佩身边的理科生,北大砥砺出他们深邃而敏锐的目光。我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产生了怀疑,医学生的未来是像高级技工一样做几种手术、治几种疾病吗?在燕园,《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三个问题困扰着我:“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北大没有为我作答,而是当头棒喝一般补充了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在北大:学者教授山高水长的教诲彰显人的智慧;中秋月下未名湖的点点烛光闪烁人的性情;阳光志愿者从一千到一万呼唤人的勇气;孟二冬老师用生命写就的“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展示了淡泊明志的情怀。人文的北大,让我重新认识到:首先是一个有欢乐、有愿望、会忧伤、会恐惧的“人”,然后才是一个病人。

然而,个人善良的心愿并不足以支撑起信念的重量,生活在象牙塔里感动自己更不是北大人的传统。有时我会思考备受争议的医疗体制,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缺乏最基本的医疗条件,在那里“小病成大病,大病成人命”仍是让人痛心的现实。沉重的现实,让我想起教授高等数学的雷功炎老师对我说过的话:“问题的复杂性只是在于形式的多变,本质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我想,医疗资源的稀缺才是症结。理性的北大让我重新认识到:一支可以燃烧的蜡烛,它的价值绝不是点缀灯火辉煌的殿堂,而是融化寒冷,驱散黑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举起右拳宣誓时,责任的重量让我感到踏实。

在燕园的两年里,北大告诉我,“人”意为直立、会思考,作为个人的人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关爱,这是任何技术力量都永远无法僭越的价值;北大又告诉我,人是人群里的人,作为社会的人,应当关注众生的福祉,面对问题与怀疑,当有勇气回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我还不是一名医生,当非典的阴云笼罩中国时,我还无法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死寂的病房里与恐惧对抗;当无助的患者投来期待的目光时,我还不能握着他的手冷静地向他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当我的同学向我诉说身体不适时,我还只能愧疚一笑,道一声:“我还不是一名医生。”但是,神圣的医学事业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北大“演讲十佳”决赛的讲台上,我将这一切倾注在我的演讲中:我的困惑、我的思考、我的情感、我的责任、我的骄傲和我的青春。我真实地感到:那天我的声音来自心脏。颁奖的时候,一位鬓发斑白而面容慈祥的老教师(按照大会安排她并不是为我颁奖的)在给别人颁过奖后,走到我跟前很激动地和我握了握手,微笑地看着我说:“医学生!关于人,讲得真好!医学生,真好!”从她那闪光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只是赞赏,我感到的不只是骄傲,而是北大给我的力量!

追寻“生”的精彩

“都过去了,湖畔走不到头的花荫曲径;都过去了,宿舍水房灯下午夜不眠的沉思,还有轻率的许诺,天真的轻信。告别青春,告别单纯,从此心甘情愿地跋涉于泥泞的长途而不怨尤。”朗诵《永远的校园》的时候我们都不选这一段,也许这太过沉重,然而成长的过程总是让人怀念。回首过去的生活,北大让我发现人生是个奇妙的舞台:有时我是台上的演员,充盈着鲜活的感觉,调动起全部情感彰显自我,在与他人的配合或冲突中演绎精彩;有时我是台下的编剧,静观众生的悲欢,孤独地思考浮华背后永恒而真实的主题,忘我地编织自己的剧本。当我在台下空虚、茫然时,我会走上舞台寻得一份感动;当我在台上不安、焦躁时,我要在瞬间跳下舞台,揣摩其他角色的心思,思考是否值得为了那份冲动而放弃原本的审美追求。我想,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抱负和操守终生保留在剧本里,当他们告别这舞台、与死神握手时,会像和灯光师握手一样的安详、从容,因为他无愧于自己的青春,无愧于这和谐的舞台。

“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即将110岁的北大以其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激励着我们成长。作为一个八年制的学生,我在北大还要再读五年,我的北大生活虽然不是永远的,却还在继续,从本部到医学部,再到临床医院,北大生活给予我的精神财富还会更多。

“走严谨治学路,做宽厚医学人。”永远忘不了在北大教我们物理的陈熙谋老师的临别赠言。“修合无人间,存心有天知。”永远不会后悔在这片圣土上对自己人生所作的选择。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身穿学位服坐在台下听师弟师妹们朗诵《永远的校园》,我会为自己在这永远的校园中的生活而感到幸运和自豪,而北大的声音将永远融在我的心音中。因为,心有多大,北大就有多大。(王天昱  基础医学院04级临床一班学生)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