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宣言》中文版首发 北京大学教授董强担任首席翻译

2008年1月1日,在顾拜旦诞辰145周年之际,中法英三种文字的《奥林匹克宣言》在中国首发,同时,《奥林匹克宣言》朗诵活动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宣言》首席翻译北京大学教授董强在接受腾讯体育专访时讲述了中文版译文诞生背后的故事。

看到自己的辛劳终成果实,董教授很欣慰:“非常激动,看到中文版的《奥林匹克宣言》译文能在这个场合向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华人传播、展示。”

“这次的翻译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因为是从手稿翻译,辨认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起中文版《宣言》诞生背后的故事,文质彬彬的董教授有些激动,“从手稿上,我们能够读出顾拜旦先生演讲时的激情,更能觉察出他演讲时的思路。在文章结束关键的地方,顾拜旦删去了一些例行公事的客套话,而是从内心发出了复兴奥利匹克运动的强烈的声音。让人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个天才的想法。顾拜旦当时是作为一个体育协会的会长在进行演讲,但突然灵感迸发,向大家发出倡议‘请允许我,你们谦卑的仆人,跟大家一道来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以此结束演讲。整个翻译过程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过程。”

但翻译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尤其是翻译《奥利匹克宣言》这样伟大作品的时候。“激情归激情,翻译工作要求相当的严谨。我们的翻译是一个团队的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由包括我在内的五名专家组成员十几次地“易其稿”,不断修订,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满意的中文版本。”董教授小小地回忆了一下当中的辛苦。

令董教授印象最深的不是翻译时遇到某些“难搞”的词句,而是接收手稿传真时的情景。“当时在传真机边守着,等待手稿传过来。手稿一共14页,很长,以传真机里出来时就跟一条小地毯似的。那一刻,突然感觉自己跟历史接上轨了。那种感觉,很让人激动。”董教授回忆说。

据了解,《奥林匹克宣言》的翻译工作自2002年开始,历时五年,翻译专家组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工作组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教授董强、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专家柴华、资深出版编辑邓壮、出生于台湾的《欧洲时报》资深翻译周文仪以及巴黎法中友协副主席郭凝女士。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