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英雄 铸就大师梦想:访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方正集团数字媒体事业部技术总监郭宗明

1月8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方正集团的“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军广电业”———大师王选生前的第9个梦想终于圆梦了。“这是我国视频播出由模拟播出向数字播出转化的重大技术变革,这一项目依靠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等综合优势,将国外数字播总控系统挡在国门以外,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引进费用,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刚刚接受国家表彰的该项目负责人、王选大师的弟子郭宗明,面对记者采访时掩不住喜悦骄傲之情。
  
“依靠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把国外同类系统完全挡在国门以外”

从1996年夏天研究启动,到如今共有96家电视台、124个项目、305个频道采用,在省级及以上电视台播控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0%。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方正集团数字媒体事业部技术总监郭宗明,作为该项目负责人见证了整个项目的多次飞跃。

寸头,眼镜,素衣,快语,郭宗明面对记者提出“有何获奖感言”时,回答起来理性、严谨且偏技术:“感谢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及最高荣誉。从数字播控或者数字音视频控制技术来讲,可以说我们直接走的是第三代技术路线,这跟王选老师当初做激光照排有类似之处,因为王老师也是直接跳过了模拟控制,直接做激光照排……”

上世纪80年代前,电视节目采用传统录像机与手工操作方式播出,谓之第一代播控技术,此技术操作繁琐、复杂,安全性差,劳动强度大;90年代初,第二代技术逐渐采用计算机控制录像机等传统设备来进行播出,此环节虽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是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依然突出;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视频服务器应运而生,在这种技术背景下,方正人开始了代即数字播控技术研究。

郭宗明说,是恩师王选高瞻远瞩为他们指明了研究方向,在这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背后有方正人持续创新的精神,更有广大群众对于电视节目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经过11年的努力,项目组共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已经有14项专利通过国家专利局的实质审查,对其中每项技术突破创新点郭宗明都如数家珍:

把GPS时钟、电视信号场逆程内的时钟信息等外部时钟和计算机高精度的时钟相结合,实现了一个全新的时钟模型,这样既保证了时间的稳定和精确,又实现了时钟自动校准、指令任务预测等一系列辅助功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钟体系,使数字播控系统真正实现了零帧精确控制;

提出了视频服务器操作性能评价方法,创建了一套视频设备控制协议,对通用的VDCP做出了重要改进,既保持向下兼容VDCP,又克服了VDCP协议不能有效保障执行时间的缺陷,彻底解决了视频服务器的兼容性问题,确保了播出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提出了一个软件错误自动诊断追踪体系和一套容错方案,通过全局错误信息汇报、智能事故现场信息记录、系统自检和纠错处理等手段,保证了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实时容错、纠错能力;

提出了节目单协同编辑方法,做到了统一规划电视播出节目单的编辑处理流程,实现了分布式协同编辑,大幅提高节目单编辑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通过智能监控在线播出任务,预测在线任务的修改变化,实现了对任务的实时修改和控制,在面对突发的变化时反应更加及时有效,同时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彻底提高了安全性;

提出设备链路的智能分析方法,对视频信号、播出软件和整个播控系统中的各个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在系统发生异常时快速分析、通报故障内容和故障点,并在智能分析的基础上自动进行故障应急处理……

“稳定、精确、安全。”郭宗明总结了方正数字音视频播控系统的精髓。

从1996年至2006年底,该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到1.6亿元,为国家贡献利税2500多万元,每年为用户带来的经济效益大约1亿多元;既保障了国家广电和宣传事业的稳步发展,又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并依靠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有效的服务保障等综合优势把国外数字播总控系统挡在国门以外,为国家节省经费2亿多元,北大方正的数字播控系统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

“把国外同类系统完全挡在国门以外,这不是价格保护,完全是技术因素。”郭宗明的补充掷地有声。

“以王选老师为榜样,选择了做科学这条路,吃再多的苦也要一直走下去”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明知是大势所趋,郭宗明与同事们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1997年,方正集团成功地为香港亚洲电视建立了广告插播系统,但国内的市场却迟迟未见反应。“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大计,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当时计算机技术的稳定性跟现在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国内市场没有启动。就像那时的人买电视机多是要到王府井这样的百货大楼,而且要开机验一下,确保没有问题再购买一样,而现在大部分人到国美、苏宁去买就不用验机了,因为现在的电视质量很少出问题。”郭宗明与很多当时的业内人士通过交流了解到,所有人都认为数字化是必然方向,但对新生技术稳定性的担心使他们仍在观望。此时方正人不急不躁,一直在不断完善技术,等待着时机的成熟。

终于,1999年底湖南经视率先引进基于MPEG2的数字播控系统,此后方正系统步步为营,逐渐入驻全国各地电视台,96家电视台、305个频道,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占有率超过70%的骄人战绩,令国内外众多知名同类厂商无法望其项背。

“我们的系统跟传统的相比,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稳定。”很多电视台向郭宗明他们反映:用了方正的系统后,坐在整洁的机房里值班,什么故障也没有,又不需要做什么操作,值班人员常常显得很“无聊”,与以往紧张、忙碌的状态成鲜明对比。

正是方正人11年来的不懈努力与辛劳,才换回了电视台工作人员的惬意、轻松,给电视台带来了高效率。

“我们的工作人员大都有胃病。”郭宗明轻描淡写地说道。在每家电视台上新系统的时候,需要一段时间的测试运行,但是原有系统也不能停下来,“只有每天在电视台正式节目停播后,我们才能去调试新系统,而这时都是夜里两点三点到早晨四五点钟的时间段,这是人最困最乏的时候。饿了只能吃方便面、饼干……”熬夜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这个“传统”从郭宗明跟着王选导师做出版系统研究时就继承了,“我们以前做照排机的时候,也是熬夜,人家下夜班了你去调,调完以后现场还得恢复过来。”

事业上的困难,生活中的辛苦,从未让郭宗明和他的团队有过退缩的想法,“既然认定了这个方向,会一直往下走。虽然会有很多苦闷,但我们的成果能够直接看得见,这是相当鼓舞人的。”

郭宗明也没忘记家庭的支持。“我现在回家吃饭都要先和家里预订,如果我没预订,就没我的饭,”郭宗明微笑着说,“因为我一周在家最多吃一两次饭。”谈起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的妻子,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愧疚,深知妻子为自己的事业做出了很多的牺牲。“以王选老师为榜样,选择了做科学这条路,吃再多的苦也要一直走下去”

“北大方正集团营造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氛围;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

郭宗明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博士皆师从王选大师。本科时代,王选的主题演讲“中华之光”就曾给郭宗明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读研究生后,导师的教诲更是奠定了他一生的研究工作思路。

“研究的成果就是要投入应用的,所以我们项目的名称就叫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郭宗明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研以致用的重要性,“王选老师说过,做应用研究的不但要有技术上的突破,还要有前瞻性,那就是持续地推广应用。按照王老师的风格,还应好好地推广应用。”

将科研成果转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发展才是科研目的之所在,而这也正是方正集团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主旨之一。

郭宗明对现在学术界的某些现象表示担忧:“很多高校的研究成果做得不错,到最后却不了了之,王老师在世的时候就对此非常痛心。我在产业界与学术界有很多朋友,很多学术界的人确实写完文章就没结果了。我国科研经费紧张,如果研究都是半截,不能真正做到产业化或者推广下去,对国家是极大的浪费。”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北京大学绝对是经典。”郭宗明自豪地说。自1987年读研究生时,郭宗明就开始跟着导师王选做出版印刷方面的工作;数字播控项目的负责人员只有十几个,但实际上前后参与的有六七十人,因为身为博导的郭宗明身边有不少学生,方正与北大的结合为年轻人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舞台。

王选大师曾说过:“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如果说自主创新与持续创新是方正跳跃的灵魂、发展的源泉,那么优质高效的产学研结合则为方正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始终是方正领导人的战略思想,并引领着方正向着敢于创新、甘于奉献、永攀高峰、成就卓越的目标前行!

大师王选的十个梦想

  1.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

  2.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

  3.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

  4.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

  5.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6.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

  7.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

  8.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

  9.进军广电业;

  10.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