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北大优秀毕业生系列报道之蔡连春:享受在外企工作的日子

人物名片:蔡连春,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习经济地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外企工作;2000年7月进入SK(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一直负责CR(Corporate Relationship)工作,其间做过CR的各个分支和层次的业务;现任SK(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高级经理,负责高层交流和重大项目支持。

<v:imagedata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在外企工作的校友,在我眼中外企的工作是繁忙而极富效率的,甚至有让人承受不起的压力。在采访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蔡连春的干练有序、睿智稳重,但却感受不到我曾经想象中的工作压力,相反她用自如安逸来形容现在的工作。

与外企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97年,从北大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的蔡连春在经过权衡之后,作为当时第一个选择去外企工作的毕业生正式加入了一家外资公司,同时,她也是该公司在中国招收的第一名北大毕业生。从7月到12月,短短5个月,蔡连春以自己的聪慧与勤勉在年底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总结,她成功地完成了与他人合作的项目,并且拿到了相当于五个月工资的奖金。
对一名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金钱是一种奖赏,但更大的意义是,蔡连春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同事与领导的认可,甚至连公司总部的员工都知道有这样一位出色的新人。蔡连春坦言,她当时的确很享受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她也很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成功其实是处在危险的边缘,如果不能够冷静下来进行自我总结,就会变成急速膨胀的沾沾自喜,直至最后的失败。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蔡连春把奖赏当作是一种激励,更加积极工作。在外资公司的三年时间里,她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心力,同样也得到了公司给与的很高的评价和回报。比起三年前刚毕业的时候,2000年的蔡连春不仅熟知自己的业务,更是了解公司的运作方式,对于整个经济体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她感谢公司在她毕业时给与的帮助,感谢三年来对她的培养,但是她也渐渐觉得自己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唐突的离开与刻意的苛求跳槽显然是不适宜的做法,但是在你有能力,同样有机会的时候,就不能放弃发展自己。

从SK集团抛来的橄榄枝

2000年6月底,一位大学时候认识的韩国同学(后来是韩国国会议员)来北京办事,他辗转得到了蔡连春的电话,并热情地邀她叙旧,话语间他提到了韩国最大的电信、能源运营商SK集团想要来中国发展的计划,并且希望蔡连春可以加入它们一起工作。

后来,蔡连春见到了当时SK集团的高级副总裁——一位能够用流利的中文交流的韩国人,交谈中蔡连春感觉到这位韩国老板熟悉中国文化,也认可中国人的才华,她也向对方表达了自己对于北京的发展的想法,这是一场愉快的对话,也是改变蔡连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很快,SK集团就向蔡连春抛来了橄榄枝。从2000年至今,蔡连春已经在SK集团工作了7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不仅学会了用地道的韩语和总部交流,不仅位居SK中国对外合作部高级经理,更是收获了SK的企业文化,收获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如今,蔡连春每天以享受工作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每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又能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游刃有余,自如安逸。

沟通与合作

蔡连春现在的工作是Corporate Relationship,主要负责与政府、媒体、顾客以及投资方等的沟通,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知道怎么跟人沟通,而且我认为良好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合作方式。

蔡连春认为,沟通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态。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她秉承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原则,无论是在面对更卓越的企业或是相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她都认为要平等对待。在她眼里这种平等是一种予人尊重的表现,也是谦逊的表达方式,人与人的相处只有是加号的叠加才是双赢的结果,所有你尊重过的人都会尊重你,认可你,在这种有礼有节之中,你也同样可以获得足够的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初次见面时,人们往往容易保持较高的戒备心,存在本能的排斥想法,在逐渐深入的交流中,敌我关系慢慢化解,然后建立信任直至最后成为朋友。有些人可以在十几分钟内就可以消除对抗情绪,而有些人则可能在其中的某一个环节上戛然而止,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沟通能力。

在与上级领导沟通的时候也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本身沟通能力的体现,当你的意见与直接领导相左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是放弃自认为很好的构想,还是采用其他的途径和更高层的领导探讨?是直接提出还是婉转表达?这些时间和场合的恰当选择都对人的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合作能力也是职场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作,蔡连春认为,合作能力是在进入公司后位居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之上的能力,很多公司采取的都是层次分明的扁平式管理结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工作,这个工作可能是你的全部,但只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就显得相当重要。

给即将踏入职场的师弟师妹们的建议

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本有三种选择,创业、自由职业和做被雇佣者。自由职业者是相对较少的选择,那么创业和被雇佣就相当于桌子的两边,每个人要视自己的能力而定,不能苛求一定要创业,做一个成功的被雇佣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蔡连春认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公司的时候不应该是盲目的,薪金是一个衡量标准,但不是唯一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为自己所在的位置定一个底线,你选择的公司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文化,应该有适合你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外企,它对于中国的认可程度应该是影响你选择的重要标准。

十年之前很少有大学毕业生会想到来外企工作,但是现在去外企却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流选择。在SK集团担任过面试官的蔡连春,给大学生在面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大学生在面试的时候,脸部表情可以反应出你的心态是自信还是悲观,细微行动可以表现出你待人接物是否得体,你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反应出你对社会的看法是强烈不满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你留给面试官的第一印象。

在面试的时候,并不需要昂贵的衣服,也不需要刻意修饰你的外型,但是你必须穿着端正,这既是表明你对于这次面试的重视,对自己的尊重,也意味着你对于对方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在任何场合都需要保持的礼仪。

此外,在交流的时候就需要体现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想法。在沟通的过程中,珍惜对方给你的任何一个表达的机会,简单的随波逐流和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你需要表现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又不能把个性变成突兀的性格。

蔡连春还提到,在企业眼中一个北大的毕业生真正拥有的其实只是一张学位证书,它能让企业相信的也仅仅是你达到了北大毕业生的要求,这是客观存在的,至于你的能力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让人信服。所以她劝诫所有的北大毕业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职场,不能因为自己是北大毕业生就不思进取,不能让“我比任何人都出色”的思想禁锢头脑,而是要抛弃你在面试中由学校给你带来的优越感,放下自己高傲的自尊心,跟所有人在同一个起点,从任何一个琐碎的工作开始磨练自己。

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充满激情,因为在第一次与社会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欣喜和挑战可以享受,在工作中,不会有人天天耳提面命地告诉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个时候细心的观察,不断的自我学习就成了在职场生存的重要基石。但是无论你多么想展示自己的能力,无论你多么想指点江山,都应该首先完成自己的工作,将结果告诉领导,然后在完成后及时的自我总结,自我提高,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再帮助别人。领导在考察业绩的时候不在乎你为别人的工作付出了多少,更关心你有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

怀念北大

今年5月份的时候,恰逢蔡连春和她92级的同学毕业十年周庆,她和当时所在系的很多同学都纷纷回北京参加聚会,不仅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同学,更有远在大洋彼岸的同学也欣然赶来。在选择聚会地点的时候,还出现过一个小插曲,有人曾提议,大家既然已经事业有成,就应该去风光秀丽的城市地方做一次旅行聚会,但是这个提议很快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因为更多不在北京工作的同学都希望可以回北大看看,重温母校的情意。

就是这份拳拳爱校之心把蔡连春和她的同学都聚到了北京,聚到了十年前的校园。这次聚会还邀请到了以前的几位老师,可谓师生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在聚会上,大家还曾为是北大的最后一届军训生怀念不已,他们感谢在河南信阳为期一年的军训,不仅教给他们勇气、毅力,更是把同学之间的普通的同学感情升华为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深深友谊。

今年是北大110周年校庆,蔡连春也向母校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希望在校庆之日回母校共庆生日。(文/杨蕾)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