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榜样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之张昕:从容向上,智享人生

人物简介:张昕,中国经济研究中心04级企业管理专业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非职业会员。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管理世界》、《财经问题研究》、《财会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等优秀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并曾于2005年参加上海浦东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课题研究,帮助陆家嘴集团、浦发集团等多个集团制定战略规划以及完善企业内部业绩评价机制;2007年10月荣获北京大学2006—2007年学术创新奖;自2005年春季学期以来,他每年为经济中心双学位项目讲授会计学课程,受到学生们一致好评,会计课成为双学位项目选修课中选课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

<v:imagedata

北大朗润园,座落着中国经济政策研究的重镇——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十多年来,一批胸怀天下的经济学人在这座古雅的院落里观察、研究着中国转型经济的运行。

作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企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同时作为备受喜爱的会计学老师,张昕在众多优秀研究生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他谦逊,但充满智慧,他语言质朴,但深刻有力。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张昕的成长历程看起来很顺利,学习一直很优秀,一路向上,似乎没有什么波折。但张昕说,他的成长道路也有很多偶然:偶然进入东北大学,偶然学会计学,偶然进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偶然当了会计学老师。但在这些偶然背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必然。正是由于心中怀有梦想,并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才会在机遇来临的时候紧紧把握住它们。

高考时,张昕以八分之差与清华擦肩而过,最后被东北大学录取并凭高分进入了会计班。

之前,张昕心中的会计就是“戴着老花镜、不停拨弄着算盘的帐房先生”,即便学习,这些算账的事情也应该是女同学做的,因此“学会计比没上清华还郁闷”。对他的成长影响至深的母亲看出了他的“小情绪”,她跟张昕说:“你一辈子只要能够做到两件事,以后的发展就不会问题:成功的时候不骄傲,失败的时候不气馁。”

“不气馁”的张昕学习分外努力,不久便被选入学校的“精英班”。“精英班”竞争非常激烈,七十个人最后只留下十多个人,他又一次胜出并顺利保研。

“为了学习,许多东西不得不放弃”,张昕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他的大学生活并不丰富多彩:很少参加班级活动,也很少和同学交流,这使得周围同学觉得他“格格不入”。回忆大学时光,张昕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和同学一起玩的时间太少。“但是现在我们的关系都非常不错:其实人和人之间非常需要理解,如果你能够理解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他的过去、他的目标,那么你对他的行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我的大学同学现在都可以理解我了。”“舍得哲学”是许多人一辈子也学不会的哲学,有舍才有得,在这一点上,张昕是一个理性的人。

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东北大学有个制度,“精英班”的学生如果有能力可以在大学提前学习研究生课程。张昕一口气在大四把研究生的课程全部学完了。恰在此时,一位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读双学位的历史系同学向张昕介绍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昕心动了,恰逢中心招聘研究助理,他向中心投了简历。优秀的他被中心一眼看中,本科毕业之后正式成为中心的研究助理。“我的研究生生活是在未名湖边美丽的朗润园度过的”。谈起这段经历,张昕掩不住喜悦之情。

在中心做研究助理的经历为张昕日后考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以及博士期间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他在中心的教学经历奏响了序曲。

学者张昕:脚踏实地,不受传统约束

作为经济中心的企业管理学博士,张昕做研究非常踏实。

2005年,他参与了上海浦东新区国企改革研究课题,其中一个课题组是关于业绩评价方面的,由中欧工商学院的张春和许定波等教授负责,张昕被邀请参与了这个课题组。在课题研究期间,张昕随着课题组深入国有企业进行实地研究,脚踏实地做了大量调查、统计和分析工作。在课题组,他踏实苦干,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受到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为张昕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当前环境下的企业管理问题提供了实证资料,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做事踏实的张昕,在学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也“别具一格”。

大学时,他的老师建议他选择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并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张昕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现阶段在国内研究股利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中还存在着很大的投机成分,缺少理性的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有限,这方面的研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他认为如果想在国内进行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会计研究,首先需要规范资本市场。于是他不顾老师的“很不高兴”,选择了本不属于会计领域的“如何规范资本市场”作为毕业论文课题。这篇和会计领域有些“不搭边”的毕业论文,却写得相当不错,顺利通过了答辩。

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当前张昕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领域,而不涉及股票价格的研究。几年来,他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管理世界》、《财经问题研究》、《财会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等优秀核心期刊发表了不少文章。2007年10月,张昕荣获北京大学2006—2007年学术创新奖。

智者张昕:妙悟生活,享受智慧人生

很“学术”的人可能会有点不太“人文”,然而,张昕却是个彻底的例外。凡事都喜欢“悟一悟”的他,对于许多人文学科特别感兴趣,还有很多“理论成果”。

“我有一个均衡理论”,说起他的理论,张昕有些兴奋:概率统计上有一个正态分布,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都应该符合正态分布。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天生的秉赋也符合正态分布,即总量是差不多的,只有极少部分人超常或失常。那么不同人的差别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分布的不均匀,这种不均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比如有人四十岁前分布多一些,有些人则大器晚成;另一方面是领域上分布的不均匀,比如有人文笔好、文艺好,结论就是每个人应该寻找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方面进行发展。

他还从股市投资上总结出来一个“意外”理论:为何国外投资者特别讨厌意外?人为何生气?张昕认为,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原本有一个预期,同样一件事情,预期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那么,如果我们对事物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很多情况都已经考虑到了,出现意外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就会减少许多。

张昕是一个理性工作感性生活的人,对生活的妙悟让他少了几分烦躁多了几分从容平和。“许多大的快乐都来自于内心的感悟”,他很会给自己寻找人生乐趣。非但如此,他也乐于和别人分享这些人生感悟,为别人带来快乐。

师者张昕:实干创新,传播知识和智慧

每周三下午的理教213总是爆满,每年经济中心双学位课程中会计学总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而张昕正是这440多人会计班的领头人。

当上会计学的老师,是张昕人生中又一次偶然。2005年春,经济中心急需会计学老师,经过仔细审核,最终决定将这个重担交给会计学出身的张昕。于是,张昕从此拥有了一个新的角色:会计学老师。

“想要给别人一盆水,你就得有一桶水,要对得起学生”。第一年上会计课,张昕付出了十二分的辛苦。由于白天还要学习博士课程,他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所以常常备课到早上两、三点,然后睡几个小时赶着八点之前去上课。张昕回忆道:“那一年非常辛苦,但是备课的效果非常好,每一页幻灯片上有什么东西我都记得很清楚”。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张昕又开始像第一年上课一样重新整理课件。“不重新准备对不起学生”,这就是他为师的标尺:要对得起学生!但是这次比第一年准备课件还难,因为2月份新的会计准则才刚刚颁布,没有其他参考资料,他只能自己将新准则读懂、读透,然后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自己编例题、做答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些题目。

“有机会我就愿意尝试,只要不是上刀山下油锅”张昕笑着说道,爱尝试的性格让他总是充满别样的光芒。

作为年轻的会计学老师,他总是不断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让他的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体验。在他的课堂里,气氛总是保持轻松活泼,学生有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随时发问。在他看来,师道尊严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应该拘泥于形式上的“居高临下”,因为理念上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否则就会有沟通上的隔阂和思想上的压制,不利于产生新思想、新观点。他十分认同蔡元培的教育观念,开放、自由、平等,也以他的行为践行着老校长的思想。

张昕上课不爱照本宣科,他喜欢讲有自己感悟的东西,喜欢与学生们交流自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他也爱把“均衡理论”、“意外理论”这些新奇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这个缘故,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理论巨人”:同学在会计学论坛上发帖呼唤“理论巨人”多讲“理论”,许多跟帖的同学则表示“理论新颖、很有启发”,希望助教向“张巨人”反映民众的呼声。

教学花去了张昕很大一部分时间,而作为中心的研究生,学术研究依然是他的主题。当被问及教与学的关系时,他肯定地说,相互促进。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中心做助教的时候,很多同学对资本结构理论有疑问,因此他发现了一个改进理论的机会。经过深入研究,最后他以资本结构理论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

对于未来,张昕说:“我还无法确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有一点永远不变,那就是永远向上,做最好的自己。”(文/沈华玲 万里鹏 石静)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