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教授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扛起历史留下的这面大旗(中)

编者按: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虽然它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却产生了重要和长远的影响,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2008年,北京大学逢建校110周年,也将迎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纪念日。为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良好学风,北京大学将于4月15日恢复成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近日,北大新闻网邀请“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筹备委员会”主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就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意义及恢复后的设想等话题进行访谈。

本期推出中篇——

翰墨留馨 芳泽后世

——开风气之先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于1920年底停止活动。程曼丽教授认为:“尽管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它却是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开端。研究会在强调学习新闻学理论的同时,重视结合中国报界实际,吸收优秀报人经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与研究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学风为后来的中国新闻教育所借鉴和继承。自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将新闻学引入学术殿堂后,为专业院校培养记者、研讨新闻理论、传播新闻知识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v:imagedata

蔡元培

其次,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积累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后来汇集成徐宝璜的《新闻学》和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这两本书是中国人自己编写出版的最早的一批新闻学专著,后来再版多次,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新闻业务和新闻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v:imagedata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徐宝璜所著《新闻学》

再次,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为当时和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会坚守新闻职业化的理想,紧跟时代潮流,始终为国家自强和民族解放而努力奋进和探索。身为一校之长的蔡元培躬身示范,使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得以在北大发端,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热心支持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大学校长”。作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徐宝璜为新闻学研究会殚精竭虑,在主持研究会会务的同时,撰写了被誉为新闻界“破天荒”之作的《新闻学》一书,并积极筹划在北大创办新闻系,后因病倒在了讲坛上,为后世留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生之歌。研究会导师邵飘萍身上的“铁肩”、“辣手”风格更是将职业新闻人淋漓尽致地加以诠释,其“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毛泽东语)以及舍生取义、慷慨赴难的气概更为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为民族独立、自由民主而奋斗,以徐、邵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新闻人也为后世树立了从事新闻事业的典范。

<v:imagedata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邵飘萍

最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还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新闻学研究会大部分会员将学到的新闻理论知识用于指导新闻实践,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坚。会长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者;导师邵飘萍是中共早期秘密党员,牺牲在北洋军阀的屠刀下;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应聘来研究会讲演。据1919年10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报道,在1919年10月16日举行的第一次研究期满仪式上,蔡元培亲自向包括毛泽东在内的55人颁发证书(证书分听讲一年和半年两种)。他们中间有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陈公博,有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罗章龙、高君宇,有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谭平山、谭植棠。像高君宇先后担任《国民》、《新潮》、《先驱》、《政治生活》、《工人周刊》、《向导》的记者和编辑,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取得新闻学研究会半年证书的罗章龙后来参与创办《工人周刊》,主编《中国工人》。处于时代变化转折点上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培养了一代社会活动家,功不可没。

 

编辑:碧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