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做客人民网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及未来设想

  <v:imagedata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筹备委员会主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

编者按:4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筹备委员会主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接受人民网专访,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话题与网民交流。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的社会背景

一个是社会的大背景,一个是北大的小环境。说到社会大背景就是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在言论出版方面实行了比较宽松的政策,所以社会上有了办报的热潮,也出现了职业的报人。这个时候西方的一些西文学理论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新闻业出现了职业教育和这方面研究的需要。

那么从北大的小环境来说,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之前,它有过长期新闻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它创办和编辑过《苏报》《警钟日报》等这些刊物,而且为民主报、新青报写过很多的文章,所以他有办报经验,而且非常重视新闻工作。所以他到北大以后,他非常提倡学术研究,就是倡导学术研究,并且支持社团工作。而且他有一个设想,就是搞新闻学的演讲会。五四前期,北京大学也有一些学生,当时在进步的报刊、在各个报馆兼职创立报纸。而且我们还有专门的教授给各个系的学生开设了一门新闻学的课程,而且有不少的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有不少的收获。后来在正式的课程学习之余,成立一个新闻研究方面的这么一个团体,就是学术性的团体。后来邵飘萍当时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就是提出建立新闻学的设想,蔡元培非常的支持,并且聘请邵飘萍作为导师。所以说无论从大环境还是北大本身小的环境来讲,都为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

这个是中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的一个开端,它起一个引导幸得作用。那个学风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继承和发扬。比如说理论联系实际的这样的一个学风。还有当时我们新闻学研究会的很多导师讲课都是直接的授课,和研究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和实际的实习锻炼相结合,就是非常注重二者的结合,这个是非常好的学风我们给延续下来了,这个是一方面的贡献。

另外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还为中国的新闻界提供了第一批学术成果,因为徐宝璜、邵飘萍当时都在新闻学研究会当中授课,他们讲课、教材直接形成了《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专著,这个是我们国家自己写的新闻学著作,而且再版多次,一直到现在还是我们新闻教育的辅助教材。

贡献还有,就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给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建党初期,出现了很多党的组织者、宣传家,就是培养了这样民主革命的中坚力量。

毛泽东同志曾经也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学员

毛泽东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半年期的学员,当时听课是分两种:一种是一年期。一种是半年期。这两类学员最后都获得蔡元培校长颁授的听讲证书,毛泽东也得到了这个听讲证书。那么他在新闻学研究会是听讲半年,在听讲半年的过程当中,他系统的听了许宝黄讲的新闻学,还有邵飘萍讲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尤其是邵飘萍当时他是京报的社长了,他也长期从事这个新闻工作的。后来毛泽东评价说,他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习的时候,邵飘萍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他特别赞赏邵飘萍的人品还有执著的理想,这给了毛泽东很深的印象。

今年要恢复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中国历史上培养了很多有影响的这样的一些革命家,还有有影响的一些领袖人物。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的毛泽东,他是中共的一大代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有陈公博,都是中共的一大代表。还有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罗章龙、高君宇,他们都是最早革命宣传者。

今年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时间上是一个整的年份。因为这个不是北大自己的事情,也是中国新闻学成立的90周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为它做一些什么,或者是通过挖掘它这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为当代、为现在做一些什么。

另外一个方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2001年5月28日成立的我们那个时候是复系建院,因为毕竟有这么一段历史传统。我们建院之初,由于最初的基础性的条件,我们是在传播学研究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包括我们的国际传播、包括我们新媒体传播等等这些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

新闻学我们一直在逐渐加强这方面的力量,但是一直觉得比较薄弱。最近这两年,我们经过对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反复的讨论,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同时也听取院内老师们的意见,我们对于学科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并且这两年我们开始聘请一些国外的一些新闻史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请他们来为我们的学生专门授课,这个效果非常好,而且培养了一批对史论研究非常有兴趣的博士生、硕士生,当然也有一些本科生。这个课程都在慢慢的完善,所以让我们觉得也具备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条件,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力量,使我们的新闻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新闻学研究会复会将给北大新闻学带来新契机

首先这个是我们自己一笔宝贵的财富,把这笔财富挖掘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有一个很好的梳理,这个也是我们研究上的一个方向。我想首先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和任务。

另外通过恢复成立,我们也可以集中或者是吸引全国对新闻史论研究感兴趣的专家加入进来。同时对我们学院广大教师来讲,也是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可以促使我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且能够把这些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我们新闻、新闻学教学的需要。

对新闻学学子的教育方面影响也会很大,这几年这个影响已经实实在在的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新闻学的教学方面,我们是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这样的一种状态。比如说课程建设,我们尽可能的使课程的系统非常的完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除了课程体系完善之外,还有一个提高的问题。可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眼界,让他们接触到除了我们的老师、除了我们的课本之外的更多的、更全面的这样一些知识。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实际上这两年已经在有步骤的去邀请一些国内知名学者,就是做新闻学研究,包括史论研究,我们是比较侧重于史论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就是请这方面的学者给我们的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甚至是设置专门的课程。我们已经连续几年请日本龙骨大学的国际文化学本的教授卓南生教授,他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述新闻史论研究方法这个课程,我觉得这个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

在研究生教学当中,我们有一门课叫“新闻传播专家论坛”,在这个课当中我们也加大了新闻史方面的课程,也是外请了专家来给学生授课,而且这个课堂气氛也非常的活跃,我觉得这个收获还是挺大的。

趣味性增强非常的重要,使学生可以提高这方面的兴趣。因为以前在很多同学们的头脑中,比如说新闻史的研究就是跟社会现实完全脱节,就是做死学问。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请这些老师,而且他们有很多考证,同学们觉得非常的有意思,有些还去实地考察,去发掘一些新的线索。这样给学生讲,他们就觉得非常有意思,很多学生的兴趣就是听这些课调动起来的;而且,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趋势,就是以这些外请的专家学者,以他们的课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对研究感兴趣,或者是研究方面的一个团队,这里面有博士生、有硕士生,有的时候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会,很有意思。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复会要办好几件事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的第一件事,我们就是要做今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和中国新闻学教育成立的90周年的大庆典,现正在筹备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分两个部分,上午是庆祝活动,下午有一个专题的学术研讨会。我们现在正在拟定讨论的问题,然后发通知,就是大家围绕中国新闻教育90周年、中国新闻学研究90周年,今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有很多值得总结探讨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现在一个是做这个事情,再一个也聘请了一些导师,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将来学会要有年会,就是以年会的形式,我们每年都要设立一些专题,就是大家感兴趣的,并且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的这样一些问题。

因为我们要做大平台,要做全国性的大平台,也是吸引全国研究力量的参与。通过学术会议也能产生一些非常好的成果,另外这些好的成果我们都要编辑出版。

我们现在自己有一个以书代刊的刊物,叫《北大新闻传播评论》。将来是不是要恢复新闻周刊或者是类似的刊物,我们现在还在探讨。那么配合10月14日那个大型活动,我们还要出一批书。就是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丛书的形式出版,比如说我们要重版《新闻学》《实际应用学》我们现在还有一本书《新闻学在北大》,我们都要重版。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后宗旨不会有根本改变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宗旨也好、章程也好,是由蔡元培校长亲自拟定的,最初他的宗旨就是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那么后来他稍微有所调整,在1919年2月的时候,他开了一次改组大会,在那次改组大会上,就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最初建立的时候,没有“学”字,就是“北大新闻研究会”,后来改组大会的时候,加了一个“学”,就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就是把宗旨也做了一下调整,就改成了“研究新闻学理、增加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之发展”,而且特别突出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恢复成立以后的新闻学理论,肯定也是这样的宗旨,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所以就要把时代的色彩和因素融合进去。所以,可能要更多的强调在秉持原有宗旨的同时,要有开放意识、要有现代意识、要有国际视野。这些我们要通过章程的调整和宗旨的这样一些调整体现出来。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它主要是以新闻业务的研究为主。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前,北京大学有很多的学生在一些报馆学习,并且自己也创办报刊,他们的迫切需要就是对如何增长新闻业务知识,但是后来调整了以后,尤其是加上学以后,就是加重了新闻学理方面的研究,并且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恢复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以后,我们也是把重点放在学理的研究上,但是更偏重于理论和历史的研究。

对于新闻业务的研究,我们也是强调业务理论,就是在业务规律这方面做更多的探讨。所以这要说不同,我觉得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而且它当初倡导的那种学风,我想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光大。在今天我们的学术研究当中发扬光大,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是一定要坚持的。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4月15号恢复成立 将聘请海内外导师

我们聘请导师有一个考虑,就是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恢复以后的新闻学研究会,秉持蔡元培校长的创会宗旨,同时也要有一种融入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所以,在聘请导师的时候,尤其是这个组织机构设立做这样的一个考虑的时候,就是在它的领导成员当中,要有外请的一些人员。

导师除了中国大陆在新闻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专家之外,我们还聘请了在日本工作的卓南生先生,他是新加坡人士。

新恢复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是许智宏

按照我们的传统沿袭下来,我们的会长就是校长,就是许智宏教授。

首先是学校领导的支持,而且有的学校领导还到现场来办公,给了我们很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说在北大的新闻传播学院,应该定位在什么地方?它应该做基础性的研究,应该在这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为我们学科建设、发展理清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和思路。而且就是,我们提出恢复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校尽最大的努力落实物质方面的一些条件,包括办公室等等这些。

在筹备这个工作的过程当中,也得到了国内甚至是海外这些学者们的支持,也就是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导师或者是学术总顾问的这些人的支持。比如说方汉奇先生,我们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首先是跟他进行交流,征求他的意见,他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支持。觉得太好了,甚至是有一些我们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导师的人说,说这个早该成立了,但是现在成立也不算晚。还包括卓南生教授,他还经常打国际长途,有一些问题我们也征求他的意见,或者是他谈自己的看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动力,就是促使我们不断往前走。

筹备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复会的困难与期待小的困难总归是有的。因为要启动整个的工作,也需要一些资金、或者是说也需要一些劳动力,就是一些人要投入进来,就是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老师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都有自己的课程,有的时候也需要学生帮助等等这些。经常会有人手不够的情况,我们也经常动员学生和专家,他们都非常的配合、非常的支持。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各方面的支持、鼓励是主要的。

因为我们从成立筹备组以后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就是对于今年工作的整体计划,就是一步一步走,或者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4月15号恢复成立,第二步在10月14日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老师们关注程度非常高,觉得我们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个是北大自己的资源,但是它又应该把它发掘出来,就是使大家都能看到这一点,就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个不光是一个学校的学术性的研究团体,它还是整个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起点,首先大家为这一点非常的受鼓舞而且也很期待,就是希望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以后,能够像它历史上曾经那种辉煌的样子,就是担负起一些历史责任。把我们现在在新闻史论研究方面能够有更多的担当,比如说组织一些课题研究,吸引全国这方面研究力量的参与,举办更多的、更高规格的这种学术会议,能够出更好的成果。而且大家也都觉得,有这样的一个学术研究平台,他们自己也就知道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在哪里,应该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我想不管是一个事业也好,或者是做一个工作也好,就是一步一步的走。我们现在把每一步走好,那么将来它的工作的起色就显现出来了。比如说现在认真的筹备今年年底的活动,把再版的书出好。还要做馆藏资料的展览,就是关于北大新闻学教育资料的展览。同时我们把10月14日的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征集上来,先把书出好。我们先一步一步做,然后把工作扎扎实实的推进。我觉得所谓的工作起色,就是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就是扎扎实实的推进。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虽然是北大历史上的一个学术研究团体,但是它不光是属于北大,它也属于全国。所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希望能够扛起历史的这面大旗,使这个学会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有更好的发展。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