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十年】走过“非典” 我们如此非凡

编者按:百年校庆的钟声仍在耳畔回响,110周年庆典的大幕已然拉开。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角色。我们各自成长,却共同演绎了时代的变迁。

为反映北大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北大新闻网推出【亲历•十年】专题。力求以个人的视角,口述师生们在燕园经历的故事,为校庆献礼。 

 

    5年前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中国大地,给每一经历过那段“非常”时期的北大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四位亲历者,带我们翻开那一页历史,一切依然历历在目。

  2003年4月26号上午,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北京大学视察“非典”防治工作,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5月4日早上8时,象征北大建校105周年的105名北大青年聚集在百周年纪念广场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许智宏校长在仪式上勉励海内外的北大学子同心协力战胜“非典”。之后,他和同学们共同在北大学生亲手制作的“爱校墙”上写下了对北大和伟大祖国的真诚祝愿。

  正是在这样乐观、积极的心态下,北大师生携手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为了记录这一段非凡的经历,北大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非凡——北京大学抗击SARS纪实》一书,参与编写这本书的外院01级硕士姚骏和其他三位同学联名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恳请他为该书题写书名。拿出当年这封信,温总理的批示赫然纸上:“让我们记住这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图:温家宝总理一行到宿舍看望学生(摄影:王天天)

  “非典”来袭 主动出击

  4月,有关“非典”的消息开始通过网络、电话、人际迅速在北大校园内传播,一时间,恐惧、紧张、惶惑之感笼罩在同学们的心头。不经意间,开始有人戴口罩了,开始有人买板蓝根了,开始有人对上课心存戒惧了。当时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大二的宋扬说:“最初没有公开的消息,但在新闻采写课上我们还是得知了有关SARS的情况。当时,心里挺害怕的。”

  很快,“非典”疫情引起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各部门悉数动员,全力配合,各单位、各院系也成立了抗击“非典”办公室,组织各项工作。团委提出“化被动为主动”的口号,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在学校的周密部署下,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动员全校学生对宿舍进行了认真彻底的大扫除。“当时的环境卫生特别好”,姚骏回忆道。宿舍每天都至少用“84”消毒水清扫一次,开窗通风成了大家的习惯性动作。杨俊峰当时是万柳学区团工委副书记,兼任本科生辅导员。一到消毒时间,他就会到学生宿舍去通知。“学校派出‘全副武装’的保安,背着类似农药箱的消毒罐,角角落落地喷洒消毒液。‘84’消毒液的味道到处都是,以至于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图:同学们发挥创意设计口罩

  网上授课 自主学习

  “非典”打断了同学们正常的学习节奏。慌乱之中,部分学生离校返家,在校学生也多驻留宿舍,许多课程被迫停止。为了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保障学业,学校专门在网上开设了“在线课堂”。一些通选课和公选课的老师把录像、讲稿以及相关课件挂在网上,供同学下载。网上授课系统同时提供了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授课老师对同学们的疑问给予解答,而且还就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深度讨论。

  中科院院士徐光宪老先生两次致信北大学子,建议大家合理利用时间,不要放松学业。“徐老先生的信读来让人感动,80多岁的老先生以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利用行军时间背英语单词以及自己在抗战期间自学做习题的例子,勉励同学们加强自学,不要虚度光阴。”当时在北大新闻网做编辑的姚骏对那封信深有感触。“‘非典’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充裕的学习时间,我们经常举办读书会,露天讨论。”杨俊峰感到当时的学习很充实。

  就是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下,北大学子依旧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将抗击“非典”与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图:在未名湖边的小聚

    总理亲临 鼓舞士气

  4月26号上午,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北京大学视察“非典”防治工作,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总理一行还到农园就餐,并和学生亲切座谈,勉励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时任北大团校秘书长的唐国军对总理的话印象深刻。“他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有一句是‘愈挫愈奋,愈难愈艰’,这句话后来被印成标语,在校园内悬挂。”

  用餐过后,温总理还走访了学生宿舍,关切地询问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一位领导人能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亲自慰问学生,实在让我们感动。”唐国军谈到。“温总理来北大”的消息一时之间传遍了整个校园,BBS上有关总理照片、视频的帖子全被顶上了“十大”。

  总理的亲临,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安定了同学们的焦虑心理,同时,也坚定了大家抗击“非典”的决心和信念。

  

图:非常时期的班级活动

    温情凝聚 相惜相依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生活挺温馨的。”01级的宋扬说起了她在万柳的“幸福时光”。万柳学区距离北大4.7公里,为了方便同学们的上下课,学校专门安排专车早晚接送。当时,他们的学生证上都贴了一个正方形的金色标志,可以凭此标志往返于校本部和万柳。自从学校停课后,大部分学生习惯在学区内活动,万柳学区办的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毽子、跳绳、羽毛球等体育器具,不少同学喜欢到楼下的草坪上一起游戏、运动。“天热了,我们就一起吃西瓜,有时还煮饺子吃。”

  因为有很多机会一起活动,彼此之间的感情变得深厚起来,平时疏于往来的同学更加亲密了,恋人也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宋扬说,她的一位同学就是在昆玉河边散步时邂逅了另一半。

  “非典”无情人有情!似乎有一种力量,有一种感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相惜相依。

  回首抗击“非典”的全过程,有紧张,有恐惧,有温暖,有感动。对于每一个经历过的北大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非典”考验了北大人在面对危机时刻的应变能力,考验了北大人在危难关头的凝聚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北大人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展现出了团结无畏的精神,这是真正的非凡。

  讲述人:

  姚骏 (04级外院博) 时任北大新闻网编辑 现任北大信息周刊编辑

  唐国军(98级地质) 时任北大团校秘书长 现任地空学院团委书记

  杨俊峰(98级中文) 时任万柳学区团工委副书记 现任学工部教育宣传办副主任

  宋扬 (01级新闻) 新闻学院01级学生 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

 

 

编辑:赵琬微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