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举办“中华民族精神筑起新的长城”学术研讨会

6月12日,值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一个月之际,北京大学哲学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举办题为“中华民族精神筑起新的长城”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知名学者,围绕汶川地震所折射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主持。

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枏森表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痛定思痛,人们从中获得了许多教训;思之又思,人们也得到了许多启示。”黄教授认为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提高了战天斗地的斗争精神,发扬了舍己救人的自我牺牲品格,发展了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思想。他指出:汶川大地震不仅考验了中国人民,考验了中华民族,而且锻炼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仅交上了一份会令世界感到敬意的答案,而且通过抗震救灾,中华民族更团结、更勇敢了,更文明、更强大了。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教授指出,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也增添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在全国人民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和当前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和制度得到了充分结合:民族精神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相结合,使抗震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快办事的制度优势;民族精神和党和政府的出色表现相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公开、透明、负责的政府形象;最后,民族精神和民间力量相结合,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从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回顾了中华民族精神在近现代史中的演进过程。他指出,灾难可以刺激民族的觉醒和崛起,振奋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危机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而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牺牲奉献、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大大提升和升华。

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则从中国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内涵和继承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哲学系教授魏英敏就抗震救灾中所显现出的民族精神从“功义论”和“道义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