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王文虎:实现自我,体验人生

【编者按】又是一个七月,又是离别时节。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永远的校园的时候,回溯走过的四年大学生涯,他们会怎样记录自己在燕园的成长点滴?他们会对母校、家长、老师和同窗表达怎样的诚挚感情?他们又将对在读的学弟学妹们讲述怎样的成长心得?为了给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记录燕园生活、表达感恩之情、讲述成长心得的良好平台,学生工作部启动了《我的北大青春纪事——北京大学2008届毕业生毕业纪念文集》编撰工作。在北大新闻网的大力协助下,学工部将从征集到的毕业文章中择其精华予以刊载,用文字作为即将开始新生活者的青春纪念,也把他们的叮咛和建议留给他们关爱的后来人。 

个人简介:籍贯湖北汉川,高中毕业于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04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读本科,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本专业排名第一。大学二年级一年担任地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首任副会长,大学三年级一年完成了“君(“竹”加“君”)政基金”本科生科研工作。北大学习期间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等称号,获北京大学POSCO奖学金和北京大学方正奖学金。2007年10月被免试推荐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流体力学专业飞机设计方向读博士。

座右铭: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王文虎

弹指一挥间,仿佛昨天才看见南门上挂起的“欢迎新同学”,明天就不得不面对“欢送毕业生”。转眼就要毕业了,人总是在失去时才会格外珍惜。

四年前,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群山环绕的小镇,在晨雾中看着列车窗外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华北平原,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未来将有一片广阔的空间,一个自由的天地。

在北大,这一切都变成了真实的存在。我第一次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却常常在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疲于奔命;第一次自己打点衣食住行,这才发现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第一次可以花钱没人管,但很快就体会到了“民生之多艰”……生活所迫,我学着洗衣服,学着不乱花钱,学着与人相处……这些身边许多人都已经烂熟于心的琐事,都要从头学起。

更多的震撼来自思想观念。在这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多到一辈子也学不完,跟从前一本教科书包打天下完全不同,我们只能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相当有限的那部分。同样的道理,这里有无穷多的机会,但我们抓不住的远远多于能抓住的,不像过去能够一路通吃。每个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只能有选择的去体验和发展,没有最优解;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必须默默地承担下所有机会成本。人生本如此:选择的迷茫是我们的成人礼。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个人也都习惯了北大的生活。这里是自由的天地,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生活方式不被侵犯的权利,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我们有机会在第一时间见到来自社会上和国际上的新鲜事物,能够听到许多不一样的思想和声音。同时,这里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GPA的比拼,英语考试的比拼,出国留学被录取学校的比拼,毕业后月收入的比拼……也许几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很多争夺本来就没什么意义。到底为了什么?也许因为我们年轻气盛。但更温馨的回答也许是:这一切的一切证明我们曾经年轻过。

差不多到了第三年末,几乎所有人都在考虑今后的出路,我也是。这三年里,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出国留学。至于为什么,我承认其实自己也说不上,或许最主要的还是虚荣心:能去一个美国一流大学读博士,就好像当年考上北大一样荣耀。本以为人生之路就会这样走下去,出国—读博—工作—绿卡……但我最终还是动摇了。2007年10月,我通过了笔试和面试,被推荐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读研究生。

从小一直喜欢飞机,看见它们就觉得心中有一种激情在涌动,也一直有成为飞机设计师的梦想。2007年中国启动大型飞机研制生产的消息让我心头一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最终我意识到,我真正的快乐不在于offer带来的荣耀,不在于绿卡带来的舒适,而在于追寻心中的梦想、精神的归宿,这些才能给我人生的意义。

我们可以选择迎难而上,去追寻人人都羡慕的光明前途。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因为竞争太激烈,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等我们击败了所有对手,登上顶峰的瞬间,也许心中会有一丝落寞和迷茫,峰顶并不如我们心中预期的那样美丽。我们也可以选择去体验人生,追求一种自我实现的平和。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航空工业能蓬勃发展,中国的大客机能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时我也许已经苍老,但作为曾经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和挥洒激情的千千万万科技人员中的一员,那种感觉除了自豪之外,一定是一种别样的温馨。

 一年又一年,燕园迎来了一批批新鲜的面孔。每年迎新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同样年轻的脸庞,同样热切的眼神。而我们在感慨自己又老去一岁的同时,也很清楚他们也将像我们一样,踏上这条无数前人走过的旅程,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有责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留给他们,尽管每个人的路不同,但多多少少会有相通的地方,会有相似的境遇。下面是我留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希望能够带给你们一些启示。

试着让自己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多数人在大学里会先后经历两次心理落差。第一次落差来自考试。十几年来,我们的自信心大多是建立在自己善于考试的基础上的。既然是考试,第一名只有一个。从高中进入人才济济的北大,大多数人都会不习惯,不满意。实际上,进入大学使我们离社会更近了一步,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在真实的社会里,考试的作用非常有限。更多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总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们大多数人震惊的发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甚至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第二次心理落差接踵而至。我们羡慕身边一些同学,他们多才多艺、见多识广,懂得社会百态、人情世故;我们埋怨自己的家庭背景,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教给我们一些实用的社会生存技能。在两次心理落差的夹击下,我们发现自己既不能取得像从前一样骄人的成绩,又不能游刃有余的活跃于社会之中,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一定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在某个方面我们能比任何人做的都好,只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它。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满怀信心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在学习和生活中认真努力,发现自己的每一个闪光点,让这些光芒照亮我们前方的路。当走完这四年的旅途再回头看,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身后闪烁的星星点点记录了我们每一个坚实的脚印。

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选择让自己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想法也不同。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让自己更加幸福快乐,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更加幸福快乐,让自己所爱的人更加幸福快乐。十几年来,我们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宠儿,享受着家长的疼爱、老师的赞誉、同龄人的羡慕。不知不觉中我们大部分的幸福感都建立在他人对我们的积极评价上,有时候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而是迷恋那种成功后被人赞誉的感觉。到了北大,每个人都那么优秀,谁也不服谁,我们不再被“优待”,不再被赞誉包围,心中难免有一些失落。北大对多样性非常包容,同学之间家庭有富裕有贫困,专业有热门有冷门,性格有外向有内向,生活方式也很不同。哪种生活方式最好?这是大家很关注、讨论也很热烈的话题。但很大程度上,我们讨论的是哪种生活看起来最让人羡慕。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种生活方式自有其酸甜苦辣,不在其中的人很难体会。今天的中国社会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快速革新,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试想我们今天费尽千辛万苦选择了一种人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十年以后假如大众对它已经不再关注,我们建立在被人羡慕基础上的幸福感也就随之消散了。就算我们那时放弃自己已经习惯的生活,再次努力进入了新的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这十年一折腾,也太辛苦了,到时有没有幸福感就不好说了。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幸福,就是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真正的兴趣上。“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尽量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是否是别人关注的焦点——历尽沧桑终不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幸福感比较稳定,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剧变,风险低,回报率却不一定低。

对生活保持热情,多实践,不怕犯错。千万不要对生活失望,那样会越过越没意思,躺着睡觉都累。试着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北大这样的机会几乎是无限的。通过实践,我们增加了阅历,锻炼了能力,放松了身心,保持了自信。学校是个试验场,提供了无数的机会给我们训练自己。既然是训练,自然就不用害怕失败。

大概就说这些吧,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在北大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拥有一个无限的未来。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