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奉献中闪光——奥运志愿者系列之白小龙

在他眼里,可以拥抱成功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目标而奋斗的人,向预设的目标不停地前进;另一种人也许没有太多对目标的执着,却喜欢在徜徉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第二种人也能在最后到达终点,而我觉得,他们更可爱一些,”北京大学07级硕士生、志愿者业务口的白小龙微微一笑,“我就愿做这样一个可爱的人。”

——题记

“我就是想当志愿者”

作为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白小龙对奥运有着特殊的情结。

2001年7月13日夜里,当萨马兰奇念出“北京”两个字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都沸腾了。正上高中的他也骑着自行车出门,投入在大街小巷上老百姓的狂欢人流之中。

“我当时特激动!”他骑车到长安街上,看到人群车辆已经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有几个小伙子挨个车地敲开窗户,大喊‘加油’。不认识的人们也互相欢呼,场面相当壮观。”人流车流让他没法再往前走,他便又骑车到西单附近,看到的依旧是一番盛况。“我一直到凌晨三点才回去。”

从那一晚开始,白小龙的心中就埋下了要成为一名奥运志愿者的愿望。他的理由再简单不过——“我就是想当志愿者”。

今年3月份,当通过种种努力终于加入到“鸟巢”志愿者队伍中来的时候,白小龙格外兴奋和自豪。“我就是想当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他又重复了一遍,“尤其是国家体育场的志愿者,意义更为重大。” 

“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5月16日,离“鸟巢”田径测试赛开始还有好几天,绝大部分志愿者还没有进入场馆,而白小龙已经开始忙碌起来。采访当天,他正与几位志愿者一同制作一本发放给“鸟巢”所有志愿者的咨询小册子。

白小龙所带领的团队只有不到十个人,担负着促进各业务口团队建设、巡岗督察、维护志愿者权益、志愿者信息咨询这四大重任。面对着人手不足、任务繁重、技术不熟悉等诸多问题,他却依然坚定最初的向往,奉献满腔的热情。

“参加了志愿者,我们都是有觉悟、有能力、有准备去应对这些困难的。我相信只要有‘急同学之所急’的爱心,有愿意去干好实事的决心,有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经历了4月份的竞走马拉松测试赛,一个月来,白小龙一直在不停地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寻求更大的进步。他认为,“项目管理”的概念在中国本土根基还不深,可值得借鉴的经验不丰富,大家对当前的志愿者运作模式都不甚清晰,具体的任务分配也在不断实践和调整当中。

“2008是我的志愿者年”

国家体育场测试赛志愿者,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志愿者,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白小龙笑言2008是自己的“志愿者年”。他常说,在每一个志愿者工作的团队中,他都从身边的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4月份的测试赛中,白小龙所在团队的另一名志愿者对他影响很大。当这名志愿者因为其他志愿者反馈的要求和问题得不到立即解决而焦急地流下泪水时,白小龙被震动了。

“也许是做了较长时间的学生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在工作时更多地关注于推进的有条不紊,反而渐渐地冷却了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这份急切。”于是,他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事模式,重新厘定自己心中的价值坐标。采访期间,不断有人敲门进来。“小龙哥,你看这样做成吗?”“小龙哥,那个事儿怎么解决?”他带的师弟师妹都爱亲切地称呼他为“小龙哥”,他带的团队总是气氛融洽,通力协作,感情深厚。

“我愿做一个可爱的人”

在白小龙看来,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目标而奋斗的人,向预设的目标不停的前进;另一种人也许没有太多对目标的执着,心态上也比较随遇而安,喜欢在徜徉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体悟沿途风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第二种人也往往能在最后到达终点,而我觉得,他们更可爱一些。”末了,他微微一笑,“我就愿做这样一个可爱的人。”

与之相类似的,白小龙说,志愿者中也有两种人最容易做出成绩。“一种人心怀奉献热情兼具专业素养,另一种人也许没有出类拔萃的个人技能,却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强的冲劲儿。”“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他人的乐于帮助,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对国家、民族和共同的价值体系的认同,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就是我眼中的志愿精神。”

眼前这个身着一身牛仔、说话风趣幽默的男生,在谈话中常常流露出单纯的信念、淡定的心态和执著的坚持。那种全情投入、非干好不行的“可爱”,甚至很难让人把他同曾经的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联系起来。然而正是这股“可爱”的冲劲儿,让他在志愿者这块新土地上赢得了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支持。(记者/陆玓瓅 吴爽)

 

编辑:致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