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我的北大青春纪事】贺熙:且行且歌

【编者按】又是一个七月,又是离别时节。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永远的校园的时候,回溯走过的四年大学生涯,他们会怎样记录自己在燕园的成长点滴?他们会对母校、家长、老师和同窗表达怎样的诚挚感情?他们又将对在读的学弟学妹们讲述怎样的成长心得?为了给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记录燕园生活、表达感恩之情、讲述成长心得的良好平台,学生工作部启动了《我的北大青春纪事——北京大学2008届毕业生毕业纪念文集》编撰工作。在北大新闻网的大力协助下,学工部将从征集到的毕业文章中择其精华予以刊载,用文字作为即将开始新生活者的青春纪念,也把他们的叮咛和建议留给他们关爱的后来人。

 

心理学系 贺熙

个人简介:高中毕业于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曾经先后三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大四时担任心理学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

毕业去向:保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硕士学位。

座右铭:有一条永远向前的路叫时光。

 

转眼之间,我的本科生涯就将画上句点。时光匆匆,我对大学生活的怀念不断深化。有时候会不由自主静下来回想这四年的光阴。从刚入学的茫然无措到现在的安然沉稳,好多细节已经变淡,但那些人那些事让我成长成熟,快乐、悲伤、笑容、泪水,一点一滴地沉淀,再经由时间打磨,慢慢塑造出了今天的我。

从中学步入大学,最大的感觉就是“选择多”了。最为明显的就是上课。再也不是守在同一个教室等老师来,而是奔跑于各教学楼去“赶场”听课;再也不是跟同学一样千篇一律的课表,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调整。尤其在北大“通识教育”的环境下,各种门类的通选课和公选课让人眼花缭乱。在选课上,我们有充分的自主权。这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如鱼得水,但对我来说,选择太多反而是一种苦恼。高中分为文理科之后,我接触的就只有语数外理化生。进入大学,面前一下子上了“满汉全席”,完全不知道从哪一个开始动手。当室友们都决定好要选什么课并且写好选课小条时(当时有的课程需要现场交选课条才行),我还在虐待我的一头烦恼丝……现在想起来,这也许跟我的“强迫”性格有关吧,总是希望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最优的决策。可是刚入学怎么可能什么都了解,于是就造成了难以做出选择。后来,我们在专业课上才知道,有很多帮助决策的方法,比如加权法(把各个备选项的优劣之处都列出来,一一评分,最后按照自己的重视程度算加权分)。但是,你会发现,加权法的结果经常是需要在相差一两分的备选项中(比如41分的A方案和42的B方案)做出选择,难道就由这很可能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一两分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吗?于是,又陷入了新一轮的决策困难之中,真郁闷。所以,决策不一定是想得越多越好,信息过于繁杂反而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其实有研究显示,不必想太多这样那样的事情,就凭直觉做出的决策也许反而更好,因为第一感觉往往代表了我们真正最为看重的方面。所以,至少在选课上,勇敢地去尝试吧。

大一最想家。不知道是不是女孩子的缘故,或者是因为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不怕丢脸地说,第一个月的时候隔两天就往家里打电话,一打电话就哭。想家是正常的。离开父母虽然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需要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原来不用自己操心的不算事情的事情,全都要纳入考虑。何时起床,怎么确保自己一定起得来(相信很多人都有赖床的习惯吧,呵呵);何时吃饭,怎么合理搭配营养;何时上课,教室在哪里,带些什么书;何时睡觉,怎么使自己不要沉迷于上网……这些事情,都要自己拿主意。大学,让我学会自己规划生活。

对我来说,大一上学期的前两个月是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让我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有的同学适应得比我快,也有的同学可能需要整整一个学期才能比较好地融入新角色。这是个体差异,只要最后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行了。当然,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寻求各种社会支持,可以借鉴师兄师姐的经验,可以学习身边同学的办法,当然,还可以从家人的鼓励中得到克服困难的力量。

熟悉了新的学习方式之后,就开始被大学中各种各样的课外生活所吸引。说到课外生活,不得不提北大的社团活动。2003年我还没入学的时候,北大社团数量就已经突破百家,“百团大战”的说法由此传开。爱心、山鹰和车协这三大“老资格”的品牌社团就不用多说了,其他社团也各有特色。走过三角地,手上就会多出一打纸,全是社团的宣传海报,更加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一些现场表演,比如跆拳道踢板什么的。而我,也就是被那帅气的跆拳道道服给俘虏了,毅然决然加入了自卫防身协会,其实这个社团还有另一个更为大家熟知的名字——精武会,听上去就很带劲儿对不?不同的社团活动形式也有所不同,像精武会这类体育性质的社团通常会组织规律的训练,还记得当时训练需要压腿,那叫一个疼哟,于是大家的脸就呈现出各种扭曲状;但是当我们完成训练,那种成就感哟,身体很累,心却很轻,开心得很。遗憾的是,后来因为学业紧张,加上自己犯懒,没有坚持下去。所以,给即将加入北大学子行列的弟弟妹妹提个醒,坚持是王道!只有坚持了,融入社团中去了,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大二的回忆很模糊。在心理学的记忆领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系列位置效应”,简单来讲就是对于首尾的内容记忆较好,对于中间的内容记忆较差。大二正是出于大学生活的中间,所以记不太清也是情有可原……

那么,就跳到大三了。大三是个转折点,大一大二是低年级,大三大四就是高年级了。之前是被师兄师姐指导,大三就不能继续“装嫩”,要作为师兄师姐指导别人了。而且,已进入大三,就会猛然发现,啊,大学生活怎么就已经过半了呀,这种感觉会促使自己不断反思和回顾,到底两年来学会了什么。然后,兴许就陷入了焦虑,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会,好像学过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是,我现在觉得,学过的知识忘记了不要紧,因为基础在,重新捡起来就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去解决,怎么去更好地解决,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这都是考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成功堆积起来的,平时看不见,一到用时方大显身手。所以,不要总觉得自己没有收获,也许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因为会学习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有时候,我都想回到过去,跟“大三的我”好好聊聊,告诉“她”:“别沮丧,要对自己有信心,你其实学到了很多!”

大三还有一件同样令人焦虑的事情,就是再次站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上。毕业之后出国、保研,还是找工作?哪一条才是适合自己的路?这时候多听听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他们是过来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能给予我们更多启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意愿。我希望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一时想不清楚也没关系,有时候光想是没效果的,要切身去做一做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边做边想,也许答案就渐渐浮出水面。年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你重来的机会,让你愿意也敢于去尝试。

终于走到了大四。这一年母校一百一十周年校庆,这一年心理学系恢复建系三十周年系庆。校庆的时候很荣幸地在图书馆见到了来北大视察的胡锦涛总书记,胡书记在一楼阳光大厅挥手致意,我在二楼回廊拐角鼓掌欢迎。系庆的时候很多心理学界的名人牛人都来了,还见到了久仰大名的陈霖院士,跟他说了话。这一年我担任了我们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支部获得了“学习十七大精神”主题党团日活动的三等奖,并且成功把特色项目“心理学进社区”第二期进行下去,被评为2008北京大学优秀党支部。太多开心的回忆,任何时候回味都是快乐。

可是,人生不只是快乐而已。就在我为毕业设计手忙脚乱的时候,突然得知家乡遭受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家里怎么都联系不上,任何电话任何短信都杳无音讯。我从来没有如此心慌意乱,一时间脑子里雾蒙蒙的,什么都想不清楚。这时候,我的导师吴艳红老师让我别急,帮我一起在网上看新闻,我不记得吴老师具体说了什么话来安慰我,只记得她的声音有让人镇定下来的力量,就像是一种守护着我的母亲般的温暖(真的很感谢吴老师)。当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得知他们平安无事的那一刻,我觉得再没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了——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地震让我们变成了惊弓之鸟,我开始日以继夜地刷BBS刷新浪,上QQ跟在四川的高中同学聊天询问地震情况,每次看到有余震消息就又一阵紧张不安,每次看到伤亡人数增多就又无比难过。而身处一线的温家宝总理忧心、疲惫的身影也深深刻在了无数人的心上。四川,并不孤单,她的身后是整个中国!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汽车路边鸣笛,防空警报拉响,全国都为四川默哀。默哀的三分钟是那么短暂又是那么漫长,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我们很悲伤,但没有被悲伤击垮。灾难来得突然,可是同学们的爱心满满,那排着长队捐款鲜血的场景让人感动。灾后重建是场艰难的持久战,但是我坚信,有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家乡一定会挺过这个难关,一定!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快毕业了,这四年大学生活我会时时在记忆中重温、提炼和升华,让它成为我人生的珍宝,或者说,它已然成了我人生的无价之宝。

毕业之际,向我可爱的室友道声谢谢,四年来你们的陪伴和支持让那个没有阳台的34A楼605室充满了温情。

最后,还要深深地感谢生我养我的爸爸妈妈。在我成长的路上,你们牵着我的手给我指引方向,有时候又故意放开让我自己飞翔,哪怕碰了壁、绕了道,你们也总是理解和支持我的选择,鼓励我自己探寻。我知道你们的苦心。每次离开你们身边,我都很舍不得,但是请放心,女儿会长大会坚强。还有亲爱的奶奶,是您把我带大,您对我的爱和教诲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最后的最后,祝愿母校越来越好,祝愿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们,能永远健康、快乐,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