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尽处数星霜:记北京大学校园原创影像

在2008年6月的“北大·地带”杯艺术学院毕业作品学院奖评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们交上了一份华丽的答卷。展现了法国艺术电影情怀的《警句》获学院奖,喜剧《OK不了的WC》获最佳导演奖,以跨越三十年的庞大叙事结构脱颖而出的《奔》获最佳编剧奖;《情归希纳咪》则以一个发生在泸沽湖畔的爱情故事摘取观众票选大奖。

“学生们的作品内容已经溢出了校园DV的边界。”评委们说。

几年以来,在学校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同学们的热切关注中,北大原创影像已经逐渐地开始走出校园的门槛,向着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进军。

发端于毕业电影的高校原创DV

2002年的《流年飘飘》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一个校园DV的操作范式。而就影片本身而言,《流年飘飘》所确定的“毕业电影”范式在此后的几年不断地被重写和改写

DV,或者民间影像,在大学校园内的活跃不是偶然的。高校原创DV的源头暂时还无从考证,2001年的《清华夜话》是较早被大家熟知的校园影像。2002年,北大化学学院毕业生自发拍摄的故事片《流年飘飘》成了北京大学原创影视作品的发轫作。

《流年飘飘》讲述的是一个校园爱情故事。它试图跨越四年本科生活的叙事,在不期然间超越了这部影片本身的意义,成为一代北大学生的自述式的大学生活表达。而在另一方面,《流年飘飘》也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一个校园DV的操作范式。这部DV同2001年的《清华夜话》、《我的黄金时代》、《未曾雕刻的时光》等高校独立制片的DV作品一同成为中国校园原创影像开端处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4级学生毕业电影的“独立制片电影”开启了北京大学校园原创影像的第一个高峰,与稍后的《离骚II》、《离骚终结篇》构成了“离骚三部曲”。2007年,离骚三部曲获得了教育部的校园原创文艺特等奖。 

艺术探索与原生纪录并行

在毕业电影不断创新的同时,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片逐渐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而爱情片、惊悚片、喜剧片等明确具备类型片要素的影片也在专业学院内部暂露头角;纪录片则作为一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和它的衍生种类一道在北大的话语空间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流年飘飘》之后的几年,北大的校园原创影像的发展方向彰显出了与其他高校完全不同的特点。由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制片的作品,成为北大校园原创DV的最主要部分。2003年,发源于北大影视协会和未名BBS电影版的两部原创作品《铃》和《预感》进行了小规模的放映。这标志着艺术学院开始成为北大校园内重要的原创力量。

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艺术学院学生以及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方向的学生经常需要完成短片作业,而艺术学院学生尚需上交毕业作品作为四年学习的最终考核。2005年,艺术学院首批本科生毕业,一批高水平的短片集中出现。《Cell》对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的探讨和惊悚片类型的尝试,《十面埋伏》对黑帮片的戏仿和解构,《Angel》中岩井俊二式的青春爱情片处理,以及《一T一》作者电影的自我表达,都让观众惊喜地看到了这些尚显简陋的影片中洋溢的才情。此后,艺术学院出品的短片一直维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准,如《无主题变奏》中对苏联蒙太奇学派表现技法的使用,《毕业生》、《一寸江湖》中对叙事本身的反思、《未了》中对动态影像的突破性尝试,以及《影子》中尝试的叙事格局等都呈现出了导演们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追求。

在专业院系的艺术探索成为原创影像主力的同时,原创纪录片的发展则呈现出一种并行的态势。北大诸多的社团经常以纪录片的形式来保存史料,如车协的《三骑走新疆》,2005年军训工作2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切为了成长》等专题纪录片。这些专题纪录片数量庞大,并催生出了北大诸多的数码工作室,也为北大校园原创影像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和技术训练。

 “官方”与“草根”的制片方式

就制片方式而言,艺术/新闻与传播学院制片,北大电视台制片和校团委制片是校园原创影像的主要来源,但与此同时,“草根”的影像制片方式也生机勃勃

如今,北大主页“校园文化”中的学生主网站“北大·地带”的视频频道中,其“北大影音库”是目前收录北大原创影音节目的最大最全的网站,该网站也一直将视频业务作为主打,并承办了今年的艺术学院毕业作品学院奖评选活动。

2004年5月,发起于未名BBS电影版的《离骚/Drama Someday》获得了北大团委的支持,公映后轰动一时。这部作为2004届学生毕业电影的“独立制片电影”开启了北京大学校园原创影像的第一个高峰,与稍后的《离骚II》、《离骚终结篇》构成了“离骚三部曲”。此外,北大团委支持的校园原创DV还包括惊悚片《霜之哀伤》、情景喜剧《北大一屋人》等。

在学校支持制作的影片之外,北大校园原创影像“草根”的制片方式依旧生机勃勃地存在着。其中包括社团的独立制片,如科幻协会制片的《Parapax》曾受邀参加2007年国际科幻·奇幻大会;也包括BBS版面聚集起来的爱好者,如北大BBS柯南版的DV《神秘暗号大追踪》;还有以高中“同乡会”方式组织的、20多所高校共同参与的《回家》三部曲等。这些原创影像以其出色的组织、策划和宣传为高校的校园原创影像提供了一个新的颇具创见的范式。

一般来说,高校原创影像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学生自组织的行为,而北大校园原创影像不仅获得了学校部门的支持,有影视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响应,更有广大学生各种形式的广泛参与。它不是单一的,始终呈现为一个开放的、多种力量并存的空间,如今已经形成了北大原创校园文艺的集群优势。这一切使得北大校园原创影像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态势,并继续作为北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出响亮的声音。

 

附:2002-2007年北京大学校园原创DV重要作品不完全名单

 

2002:《流年飘飘》导演:毕波 编剧:毕波等

2003:《铃》导演/编剧:柳青

      《预感》导演/编剧:王安安

2004:《离骚/Drama Someday》导演:苗苗 编剧:詹浩、赵楠

      《找啊》导演/编剧:樊宁

2005:《一T一》导演/编剧:蔡亮

      《Angel》导演:何霁  编剧:何霁、朱菁

      《Cell》导演:王凌非  编剧:王艳

      《十面埋伏》导演/编剧:王益钊

      《无主题变奏》导演/编剧:李延亭

2006:《离骚II:A Personal Statement of Growth》导演/编剧:王垚

      《毕业生》导演/编剧:邓子春

      《北大一屋人》导演/编剧:刘胜眉

      《名侦探柯南10周年北大纪念DV:神秘暗号大追踪》导演:詹凯  编剧:田超 等

      [纪录片]《一切为了成长》导演:王垚

2007:《离骚终结篇:Sweets and Pains》导演:王海云 编剧:王海云、黄迅

      [纪录片]《三骑走新疆》导演:于海波

      《未了》导演/编剧:马瑞青

      《一寸江湖》导演/编剧:马骏

      《暗魅》导演/编剧:王忆岚

      《影子》导演/编剧:康路

      《绿烬》导演:王若菁、胡珣 编剧:王若菁

      《他》导演/编剧:黄迅

      [纪录片]《2007,关于军训的五首歌》导演:马瑞青

      《回家》三部曲 总导演:魏可

      《Parapax》导演:胤祥 编剧:夏笳

2008:《情归希纳咪》导演/编剧:李晶凌、李苗

      《OK不了的WC》导演/编剧:吕帆

      《警句》导演/编剧:赵隽

      《奔》导演/编剧:王乃超

      《小姐你好》导演/编剧:陈钰尧

      [纪录片]《走到底》导演:卢茜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