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中国脊】之二:跨越心灵的桥梁:记北大体育馆奥运志愿者

编者按:2008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大幕终于拉开,国球国校交汇的华彩乐章将在这一舞台奏响,这一夏,荣光跃动、心潮汹涌!

在过去十天的赛前准备中,北京大学体育馆的奥运志愿者们经过岗前培训、赛前预热,积极融入团队、主动学习技能,他们摩拳擦掌,早已跃跃欲试!今天,胜地兴盛事,国校办国球,在奥运圣火的照耀下,志愿者们将再次扬起风帆,践行对世界的承诺、履行对祖国的责任。他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奥林匹克精神带给北大、将北大精神播撒世界!

奥运乒乓球比赛期间,《乒乓博雅》将用独特的视角与您共同见证志愿者们的创新与拼搏;将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他们的微笑与沟通;将用温馨的镜头捕捉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将用绚烂的画笔描绘十几天中他们的坚守与成长。我们尝试,将他们镌刻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青春作出尽可能多维的定格;我们相信,这群年轻的志愿者将会以智慧、坚忍、负责的姿态挺立于国球国校的荣光之中

奥运会跨越了五大洲,旨在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人类奋发向上,促进各参赛国之间彼此理解、互相沟通,是连接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桥梁。比赛现场内外,沟通无处不在。敞开心扉的沟通为运动员与志愿者、志愿者与志愿者架起一座桥梁,共同的责任、希望和梦想让他们并肩前行。

沟通,跨越国界

澳大利亚人Jessica Kate Norgard 是New Castle大学来中国的40名志愿者之一。递交申请后接受了多重测试,才得到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岗位。

来自新加坡的郭伟明(Kok Wei Ming Lester)黑黑的皮肤,个头不高,英语说得比中文要流利得多。他正就读于澳大利亚New Castle大学在新加坡设立的分校。周围有很多同学想来北京做志愿者,但由于名额有限,如愿以偿的只有他一个人。“奥运会是全世界四年一遇的大事,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当然要到现场来感受奥运的氛围。”

从7月23日的培训开始,外籍志愿者就与中国志愿者一起相处。培训基本都用中文进行,这对伟明来说不算难事,对Jessica却难度颇大。“我还要给Jessica做翻译,好多内容都要我翻译成英文。”伟明笑着说。Jessica俏皮地朝伟明挤了挤眼睛。

“我们和外籍志愿者的沟通倒不是问题。”ONS志愿者杨蕊说道。由于工作间里只有三名中国志愿者,她们就干脆都用英语交流。“这几天下来,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

伟明第一次来北京,却感受不到文化上的差异。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华人家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但北京和新加坡城毕竟不同:“北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真大!车站大,机场大,什么建筑都大。”

Jessica来中国后,到处都是不习惯——不习惯比澳大利亚提前两三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不习惯使用筷子,不习惯每天都吃中国食物。“尽管中国食品很好吃,但天天面对着它们,还是会想念家乡的三明治。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我正在努力适应。”Jessica微笑着说。

8月11日举行了奥运乒乓球比赛男单、女单抽签仪式,之后还有新闻发布会,采访的机会颇多。在现场的即时引语志愿者们采访完毕后便打电话回工作间,伟明一个人做copytaker,一条一条地录入。“整整录了两个小时。”伟明笑着说。

在工作方面,志愿者们也会遇到困难,比如运动员拒绝接受采访,或者说话太少。“一般运动员大概能和我聊5分钟左右,但我昨天采访的那名教练只肯说5个字。”Jessica笑言,“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我们只能尽我们的努力请他多说一点,再多说一点。”

沟通,来自心灵

8月11日晚,观众服务工作部署区所在的板房里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时传出,这是观众服务志愿者们在开联欢会。

“准备这个晚会很费了一番功夫,但结果是令人欣慰的。晚会主要是为了欢迎来自京外的赛会志愿者,希望他们能尽快熟悉自己的岗位,融入观众服务这个温暖的集体。用联欢会的方式能让大家和自己的同伴很快熟悉起来,保证赛时彼此间的配合更加默契。”这次联欢晚会的主要筹办人之一、观众服务运行助理薛有为介绍说。

晚会现场的气氛异常热烈,观众服务各个区域的文艺骨干都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的团队一展风采。坐席区志愿者的一曲合唱《众人划桨开大船》令大家热血沸腾,围坐在旁边的几位京外志愿者脸上绽开略显腼腆的笑容。

“志愿者们都多才多艺,通过这样的晚会,我们对不少志愿者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我们平日里很少接触到的京外志愿者。”回忆起晚会的内容,薛有为的脸上泛起些许自豪和陶醉。联欢会上,京外志愿者一曲天籁般的民歌《彩虹下的心愿》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当地人民深沉的情感和奔放的气质,令观众如痴如醉。“听到这样的歌声,我真的被深深感染了,你能感受到他们骨子里那种深挚而热烈的感情。我们虽然没有太多言语交流,但用心听过他的歌,我就能明白他与我们一样,对奥运会充满期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我们拥有同一个‘彩虹下的心愿’,这歌声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要一起实现这个心愿。”晚会现场的一位北大志愿者激动地说。

联欢会上,欢声笑语的背后,心灵沟通的动人乐章正在奏响。

沟通,超越时空

技术业务口成绩分发助理张安如和晋美云旦(以下简称晋美)在场馆里像一对兄弟,他们穿着相同的服装,属于相同的业务口,有着相同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然而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又那么明显:张安如白净斯文,是北大数院06级的学生;晋美云旦黝黑爽朗,来自遥远的京外省区。

“我们业务口的每名京外志愿者都和北大志愿者结成对子。”张安如向记者介绍,“虽然和晋美是‘对子’,但我们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姓名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都挺大,和他共处,我既新奇,又兴奋。”几天的工作下来,安如见识了晋美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京外志愿者比我们入馆晚,当我们带领他们熟悉成绩分发的路线时,他们特别积极,勤学好问,很快就牢记了各条线路。”

而晋美则对身边的北大志愿者赞不绝口。“早在我们刚刚进入北大时,学校就为我们安排了校园内的后勤保障志愿者,平时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们。” 晋美来北京之前手受伤骨折,进馆之后又不慎碰了一下,手肿得更厉害,晋美打电话给自己的保障志愿者,便立刻被送到中关村医院及时接受了治疗。“场馆里的这些朋友也都善良可爱,平时我们一起工作,吃饭时一起聊天,大家都很谈得来,能和他们并肩战斗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我很荣幸。”

安如的想法与晋美如出一辙,“很高兴我能在奥运期间结识这个好朋友,我们一定会携手为奥运努力。奥运结束后,我想我们的情谊也不会终止,我们将经常沟通、交流,成为终生的好伙伴。”

奥运有期,沟通无限。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中,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我们身处在同一个世界,我们胸怀着同一个梦想,我们践行着同一个承诺,我们追逐着同一个目标,我们也分享着同一种心情。奥运正在进行,让我们在沟通中融合,在融合中前进,在前进中书写历史,在历史上挥洒下一抹亮丽的蓝色!(文/刘钰媛、弓健)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