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志愿工作专访:深入推进奥运遗产转化 让志愿精神永远闪光

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简称WCP)上,来自我校心理学系的同学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充分发扬志愿精神,凭借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优势,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主办方、承办方以及大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他们的微笑也成为大会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后奥运”时代悄然而至,心理学系结合院系实际,按照“实践专业技能和回报社会公众两相促进”的工作思路,在志愿工作的深化转型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在社会各界对“奥运遗产如何转化”这一命题见仁见智之际,我们不妨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做的。

投身WCP,在学术的圣殿中延续夏日的光荣

本届北京WCP是这一代表了全球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领域最高规格与水准的学术盛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在4天的会期里,来自五大洲的4500余名专家学者大密度地参加240多场学术研讨活动。这一状况给志愿者工作带来的挑战,曾在本届WCP筹备协调会上被组委会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的韩布新老师以一句“时间紧、强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加以概括。加之大会召开恰逢10月,正是刚刚完成奥运志愿服务的同学们的调整恢复期,并且大多数同学此时刚刚开始新学期的课程,校园生活正处于最紧张而忙碌的一段时期。在这一背景下,要按照最高标准圆满完成包括动员招募、专题培训、会场服务、后勤保障等工作在内的志愿服务任务,显然对心理学系的志愿服务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在得知大会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后,心理学系的同学纷纷主动报名,他们的积极踊跃令人感动:熟悉的面孔里,有众多带着微笑的奥运志愿者,他们不顾身体疲惫,只为能够继续发扬志愿精神;熟悉的面孔里,有众多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他们从课程学习、实验论文和寻找工作、申请出国的种种忙碌中挤出时间,只为毕业前再为挚爱的心理学尽一份力;熟悉的面孔里,更有众多初入燕园的本科新生,他们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便投入了志愿服务,只为亲身体验“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的无上快乐。

志愿者的微笑是会场中最美的风景线

或许初衷不同,但在共同信念的指引下,76名来自心理学专业的同学经过层层筛选光荣地成为了WCP志愿者。10月的北京,在会场内外的志愿服务中,他们挥洒了辛勤的汗水,他们传递了真诚的微笑,他们展示了北大人的志愿风采;10月的北京,在二百多场的学术研讨会上,他们感受了学术的氛围,他们体验着知识的魅力,他们实现了志愿精神和学术熏陶的双丰收。

学术组的志愿者在做每日例行的会前筹备

对于志愿者们的表现,作为此次WCP志愿者的带队老师,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兼副系主任吴艳红老师显然最有发言权。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吴老师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吴老师向记者介绍,除了参与会场服务的76人外,心理学系另有10多名同学作为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志愿服务。统计下来,有近90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投入了志愿服务,他们多为心理学系的本科生,还包括了一小部分元培心理学方向和心理学双学位的同学。其中,系内本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远远超过了1/2,这份火热的参与热情来得十分不容易,充分说明了心理学系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奥运遗产转化的身体力行。

会场组的志愿者正在进行设备调试

吴老师说,受到会议规模大和代表来源广等因素的影响,诸如会场临时变动、突发额外需求之类的意外状况时有发生,给同学们的志愿工作增添了很多额外的困难。但是,志愿者们始终以大局为重,竭尽所能保障大会的顺利进行,为大会增色不少。有的同学刚刚结束一个会场的工作马上就得赶到临时新增的另一会场继续服务,甚至顾不得喝水吃饭;有的同学为了替生病的同学担班,自己从早班一直连轴转到晚班,默默地做着志愿者的志愿者;有的同学为了让会场幻灯演示的效果能够满足观众需求,主动向组委会提出在光线强烈的会场里添置窗帘的建议,得知承办场馆一时提供不了时,这位同学二话不说,自己动手量了尺寸,又一个人大老远跑去家居批发市场买布缝制,一个晚上就把窗帘挂进了会场,引得看到这一幕的大会主席不住地直夸志愿者好。

连轴转的志愿者只能利用会议期间的短暂间歇打个盹

采访最后,吴老师特别提到了“幸福”和“感动”。她说,每当在会场中看到身穿系里特意定制的志愿者服装的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在服务中时,每当看到与会代表遇到问题时总是在第一时间询问怎样才能找到衣服上印有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字样logo的志愿者来帮忙时,她的心中总会充满幸福和感动,她为学生们执著无私的优异表现感到无比自豪。

小小身份注册卡中承载了志愿者们无限美好的青春回忆

10月15日晚,伴随闭幕式上大会主席对志愿者的真诚感谢,心理学系同学参与WCP志愿服务的历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也意味着在“后奥运”时代,心理学系积极推进奥运志愿服务遗产转化,将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与接受学术熏陶有益结合的首次尝试取得了初步成功。心理系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表现再次完美地诠释了志愿精神,他们无愧于“为北大争光、为心理添彩”的庄重承诺。

曲终人未散,我们将从这里走向志愿服务更美好的明天

 

大灾大爱,用人性的光辉驱散黑暗

心理学系同学的志愿精神不仅体现在奥运会、WCP等重大历史时刻的锦上添花,更体现在灾难面前,用科学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去点亮黑暗深处的点点生命之烛,给同胞们带去坚强、勇气和希望。

在灾区一线,志愿者们连夜商讨心理援助计划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同胞罹难,华夏同悲。灾难发生后不久,在了解到灾区无数同胞经受严重心理创伤而急需专业心理救护的消息后,心理学系的高年级研究生们马上行动了起来。在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在心理学系党政领导的亲切关心下,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钱铭怡教授的直接指导下,他们迅速组织了一支专业基础十分扎实的志愿者队伍奔赴灾区,率先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的第一线。

带队老师钱铭怡教授在给志愿者和乡村医生们讲解心理救援的方法技巧

在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广元、青川、彭州等地。他们一面对当地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方面的科学培训,帮助医生们更好地救治伤员,一面还积极投身到对参与救援的各类人员进行情绪疏导的工作中去,努力缓解救援人员们的心理创感。此外,他们还将相关实验室所有可用力量都集中到了四川灾区参与“童心康复”项目,致力于当地儿童的灾后心理治疗。

心理学系志愿者在彭州一中进行心理辅导讲座

在采访中,牵头参与心理救援的徐凯文博士告诉我们:在心理救援方面,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的志愿者能为灾区做的事情有很多。在成都,他们培训了120多名精神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在重庆,他们对团市委归口管理的志愿者们进行了基础的心理救援培训;在彭州,他们选择新兴镇学校的师生作为定点心理援助的对象,还努力帮助彭州培训自己的心理援助力量,努力帮助新兴镇的8000余名灾民进行恢复性心理辅导。时至今日,灾区重建工作仍在进行,心理学系的志愿者们依然每月定期派人奔赴四川,奋战在灾区心理援助的第一线。凯文告诉我们,只要资金能够维持,只要灾区还有需要,他们就会按照“三级干预”的既定设想将救援工作一直坚持下去。

心理学系志愿者徐凯文(右三)参加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

凯文告诉记者,在灾区的这段日子里,时时能感觉到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感受是对志愿服务的最高认可,远比物质认可来得更为重要。在灾区,常常能看到志愿者们通宵达旦、争分夺秒地工作着,也常常能看到有些尚未成年的小朋友主动到医院去照顾并不相识的伤病员。这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让受难的同胞能多哪怕一分的生存可能。在灾区,志愿者已经不再是划分人群的有效特征了,因为每一个稍能自如活动的人,都在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在灾区,人们才会真正明白志愿者精神的美丽所在,因为它代表了敢于担当,因为它代表了无私奉献,更因为在这种精神里闪耀着人性最伟大的光辉。

心理学系志愿者与受灾群众进行一对一入户访谈

在部分同学奔赴灾区一线的同时,心理学系的其他同学也在后方迅速行动了起来。他们昼夜赶工,精心编制了《地震之后,我们如何面对》的心理应对知识手册,并于5月19日至21日在三角地举办“患难真情 关注心理重建”宣传活动的同时进行发放。4000余份小册子,带着心理系人无言的爱,在第一时间走到北大师生特别是川籍同学的身旁,同大家携手同心,共克时艰。正如凯文所说,因为有爱,即便身处黑暗,我们也能感受到光明。

患难见真情,心理学系志愿者在三角地发放灾后心理应对手册

 

“后奥运”时代: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让志愿精神永远闪光

奥运成功的喜悦尚未完全消散,心理学系的师生们却已开始了对奥运遗产转化和志愿精神深化的认真规划。

在谈到对未来志愿服务的考虑时,系团委书记周健老师说到:“在奥运会残奥会等能够集聚丰富社会资源和吸引广泛社会关注的大型活动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志愿服务转变为一项低关注度和低回报率的常规工作的形势下,能否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对学生热情的长期凝聚成为奥运志愿服务遗产转化工作在高校基层院系能否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

促进志愿服务和专业实践的进一步融合是心理学系奥运遗产转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心理学系同学参与WCP和抗震救灾的志愿服务经历充分证明,将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即学生个人的成长提高与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即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有效融合,是低成本、大范围、高效率地推进奥运遗产转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抓手。学习实践过程收获的成长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将互相刺激、互相促进,最终将为学生持久不断地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充足的动力。”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大学生受国家社会的养育之恩甚深,他们在多年的学习中得到了教育资源、财政资金等的大力倾斜。在正式投入工作岗位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也是他们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经过多年学习深造,多数学生均能够扎实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应学科的知识技能。因此,在志愿服务的分工中,这一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理应为社会提供一些和他们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专业服务。这种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整体质量效益的必然要求,也是与心理学系目前正着力推进的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思路相吻合的。我个人认为,这种专业化、分层级的模式在未来的志愿服务中将成为一种趋势。”

“志愿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弘扬,对社会责任感的生发是一种有益促进,志愿服务也因此成为十分有效的一种育人手段。经受奥运的洗礼之后,我们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理应再上一个新台阶。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心理学系团委愿意在这一方面多做尝试,积极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专业志愿服务的机会,使得拥有心理学这一特殊学科优势的我系学生能够按照知识结构,分层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更好地在常规服务、心理救援、志愿服务、扶残助弱等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团组织也会努力在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帮助他们在综合素质的拓展、公民意识的养成和志愿精神的传扬上夯实更为扎实的基础。”

访谈的最后,周健老师还向记者透露了心理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在着手启动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同学参与培智学校的课外教育活动,配合培智学校的教学计划,帮助智障儿童快乐成长和良好恢复。在帮助智障儿童的同时,这一志愿服务项目也能帮助心理学系同学加深对发展心理学相关课程的认识,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投身本领域的研究,为探索智障儿童的健康恢复而不懈努力。

志愿者感言:我们愿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送去心灵的阳光

这项志愿工作是心理学系在奥运遗产转化方面采取的又一举措,我们衷心地希望,心理学系和其他院系的师生们都能够继续努力下去,将弘扬志愿精神同挖掘院系特色结合起来,规划新项目、拿出新成果,继续深入推进奥运遗产转化,让志愿精神永远闪光。(文/辛爽)

 

编辑:云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