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未名大讲堂 关注2008中国媒体新起点

2008年,写满震惊世界、影响中国发展的大事记。这一年发生在中国的大事件,注定将凝固成中华民族的不灭记忆。作为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递者,这一年中国媒体的姿态也注定被历史铭记。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面对这与众不同的一年,中国最优秀的媒体从业者、传媒研究者,如约汇聚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开启了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未名大讲堂——与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面对面”大型公益活动,现场邀请到白岩松、敬一丹等业界人士以及学术界专家喻国明教授等,共同就2008年重大新闻事件给中国媒体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广泛探讨,对中国媒体的现在和未来展开了深入对话。

论坛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俞虹教授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主持。俞虹教授提议全场人员起立向2008年所有的灾难者致哀,向在一线报道的传媒人致敬。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新华社传媒研究专家陆小华、北京奥组委副秘书长朱虹、央视国际网记者代表分别代表电视媒体的记者、平面媒体的记者、奥运会主办方和网络记者接受了来自《中华少儿报》小记者敬献的鲜花。

 
小记者向嘉宾献花

北大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主持

2008媒体年:我们出发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张志君把2008年称为中国本土新闻发展的“元年”,各类新闻媒体在快速反应、及时透明地发布信息、传播新闻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2008这个年份对现在来说非常重要,十年之后会比你现在想象的还重要。”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道,“因为有很多事就是从这一年出发的。”他认为,2008年的中国媒体在灾情报道的时效性、评论与观点的多元化、媒体责任的明确化等方面都实现了“媒体开放”,而这正是中国民主化进程、国家形象塑造和媒体改革不断推进的需要。

当谈到“如何适应日益开放的媒体环境”时,白岩松用12个字概括了他的答案:“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赢得了现场一片掌声。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以中央电视台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中国媒体发展,称其“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彭教授肯定了中央电视台在5.12大地震之后的出色表现,他说,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反应迅速、组织得力、准备精心,表明了中国媒体正在走向成熟。

在突发事件面前: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2008年频频发生的大事面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讲述了参与抗震救灾报道的亲身经历,和节目制作中的不足和遗憾,她说,“当我们有了相对自由的舒展空间的时候,我们深感自己的能力还不适应这个空间。”因此,敬一丹认为,新时期对记者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冲上去”,还要“做得到位,做得纯粹,做得专业”,在经历了2008年以后,“专业性应该是对媒体记者的硬性要求”。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媒体开放包括两个维度的开放:纵向开放和宽度开放。在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媒体已经告别了“等待、迟疑”的状态,实现了纵向开放;然而在自我意识的展现、各种社会的相关议程的包容、社会的力量的协调等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余地。喻教授指出,“追求公开,追求事实,追求民意”是实现媒体开放的三个关键点,也是媒体专业主义的价值所在。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抗震救灾报道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中国媒体对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且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最后,时统宇说:“今年我们在11.8记者节的时候,探讨2008留给中国新闻界和我们民族的思考,应该问问自己,我们能否更加成熟一点,理性一点。”

北京奥运之后:我们如何续写历史

奥运会已经结束,但是却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朱虹在演讲中指出,奥运报道中的许多经验是一份非常重要的精神遗产,比如,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进行新闻报道,对重要事件进行跟踪总结等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称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是“爆发式的16天时间”,中国媒体把奥运会报道做得有力,做得充分,“就像中国今天创造了新的历史一样,中国的新闻也创造了新的历史。”

但是,新的时代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媒体应该怎样更客观地、更理性地提供信息?张颐武用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格鲁格曼所说的“温暖的心,冷静的脑”概括。他强调:“作为记者,永远要有一颗温暖的心,对社会负责,同时也要有冷静的脑,知道怎样判断客观的问题。”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则认为,2008年奥运会会被记入史册,不仅是因为有高清电视信号,也不仅是有了新媒体转播权,而是新闻传播的本身也在发生变革。这个变革时代,将对新闻人的判断能力、预见能力、鉴别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从央视的奥运报道说起,认为它不仅实现了传播的核心——事实的传递,也实现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历史使命。“这是一种提升,通过事实的选择、判断与报道,实现意义的追求、超越与建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从奥运新闻报道中提炼出了三点经验:第一点,传媒要获得信任,必须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第二点,奥运使得中国传媒意识到,我们不再是一个自傲自大的中国,而是一个与人为善、不卑不亢的中国。第三点,媒体的报道应该带着理性的情感和情怀,把自己的视野和全球的视野接轨在一起。

据悉,“未名大讲堂——与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面对面”是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的品牌性公益活动,该活动旨在就当下社会、文化、传媒、艺术等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学界、业界名家、名人展开对话交流,以求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批评和引领作用。在过去三年的记者节当天,“未名大讲堂——与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面对面”集合了众多活跃于当今中国新闻业界的一线记者,著名主持人和前沿学者,以“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今天,我们怎么样做媒体”“中国传媒与奥林匹克”为主题,针对业内和大众最关注的传媒话题,面向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等进行了公益性的免费讲座和交流活动。

摄影:王天天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