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重艺,植根沃土:综合大学艺术课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面,许多综合大学先后成立艺术学院,并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然而,相比国外一些大学,我国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毕竟短暂,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蓬勃开展。

艺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如何定位?在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有没有优势?今后中国的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该往何处走?在北京大学与加拿大约克大学共同举办的综合大学艺术课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加两国多所高校的学者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感受美:艺术氛围的营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提出,在高等艺术教育全球化的今天,艺术专业教育需根植本土传统。为此,他推崇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和从游教育方式。对这一本土教育传统,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大力加以阐发,认为孔子的教育方式根本上是“美感”的或“涵养美情”的,也就是说,孔子的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王一川教授进一步指出,从游式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创造力的濡染与自由精神的培养,能服务于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大学教学应提倡从游式教育,即美育,艺术教育的开展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这一观点无疑是有现实针对意义的。当今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如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的:“对全校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艺术修养,是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一大目标。”

多学科:艺术人文的交融

综合大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多学科背景。一所综合大学往往包括人文、社科、理工、医学等专业,这些综合大学也往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就针对提倡研究生教育提出要运用多重“三边合力论”,提倡学科专业知识、多学科综合性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则更进一步明确提出,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管理工作者、艺术研究工作者、艺术经济工作者和艺术科技工作者,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综合大学学科优势的体现。

综合大学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应用自己的文化基础加强对艺术理论、艺术史论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也主要是艺术史等通识类课程。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艺术,也可以是所有人的艺术,综合大学多学科背景有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人文与艺术的融合。

双学位:两个专业的双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在考察加拿大约克大学艺术学院后,将其艺术课程设置总结为三部分:艺术概论、艺术史等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类课程、学院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共享类课程、为特定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目前国内大部分综合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也基本上这样设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教授以北大艺术学院9年来开设艺术学辅修/双学位的实践,介绍了艺术学双学位学生的成才道路上不可忽视的艺术底色。艺术学双学位课程主要是为推进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而开设的包括艺术学、影视学、节目主持人、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的课程。可以说,艺术双学位的开设紧跟时代的潮流,是对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响应。

在丁宁教授看来,学生对艺术的一种自发热爱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艺术双学位的学习。通过双学位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将双学位服务于本专业,一部分学生成功地完成两者的过渡与融合。本科为北大英语系,辅修艺术学双学位的朱成同学到美国哈佛大学就读艺术教育硕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开设艺术双学位课程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目的,可以说是在综合大学进行艺术教育的有力探索。

“崇文重艺,植根沃土”,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对综合大学艺术教育普遍持有的观点。在综合大学的人文土壤绽放艺术教育的花朵,既有现实必要性,也有实际可行性。研讨会期间,学者们还结合当下热点,探讨了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综合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课程构想等。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