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北大演讲 被授予“北大名誉教授”

11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恩伯格“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仪式暨科恩伯格教授学术演讲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向科恩伯格颁发了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证书,学生代表为科恩伯格佩带校徽并献花。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主持演讲会。

罗杰•科恩伯格教授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因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而荣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科恩伯格教授有关真核转录的研究第一次将基因的转录过程细致地描述出来,使了解基因的转录过程成为可能。基因转录过程在医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目前基因转录技术广泛应用在基因研究中。

整场演讲简洁而生动,全场专注而寂静。科恩伯格教授认为所有的生命过程都依赖于由DNA编码的基因。真核生物中,定位于细胞核的DNA转录成信使RNA,再被运输至细胞质的核糖体中翻译成蛋白,来行使基因的功能。从DNA到信使RNA的转录需要RNA聚合酶II的帮助,科恩伯格以酵母为对象,研究了真核基因转录过程中最基本的机制和规则,他用X光衍射解析了转录复合体的三维结构,确定了RNA聚合酶II和其他与转录相关的蛋白。之后,科恩伯格又对染色体的构成进行了研究。真核基因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处于解螺旋状态,形成无限伸展的细丝,在有丝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特定的染色体状态。科恩伯格发现了构成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核小体,它是由四种核心组蛋白构成球形的蛋白八聚体,DNA缠绕在每个核小体上,一个个核小体连接成串珠状,再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演讲中,他重点讲述了关于生物遗传信息的“中心法则”,以及作为他研究重点的核小体、RNA聚合酶等,并辅以生动的图片,让人感受到这个领域所具有的科学与艺术上的美感。

主题演讲结束后,罗杰•科恩伯格教授回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从具体的生物化学、生态学领域的问题,到如何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如何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等,科恩伯格教授都结合他的研究经验为同学做出了解答。

 
科恩伯格教授和北大学生在一起

提问结束后,科恩伯格教授接受了北大新闻网的记者的专访,就化学学科的发展、科学家需具备的素质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科恩伯格教授认为,对于初学化学的人来说,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学会了一些基础的东西,才能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入下去,发散到各个方面。而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最需要的品质是“坚持”(persist)。科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潜心研究。“比如说我的研究,就像我在演讲中提到的,持续了30多年”。科恩伯格教授希望北大的学生们也都能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长远的眼光。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