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对话陈丹青:我当年的创作动力源于对僵化银屏的愤怒

11月23日晚,由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北京大学电影协会、单向街图书馆主办,西河星汇协办的“贾樟柯对话陈丹青——《小武》贾樟柯电影十年回望”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整个活动持续三个半小时,主要由开场见面、电影《小武》放映、陈丹青与贾樟柯对话、现场观众与嘉宾互动四个部分构成。

此次活动以十年来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串联为主题的动画作为开场,简要回顾了贾樟柯的电影十年,从处女作《小武》到《站台》、《任逍遥》、《世界》,再到赢得国际声誉的《三峡好人》,以及最新的《二十四城记》。主持人称此次纪念活动是一次“相互问候的活动”,“也是一次类似家庭聚会的影迷狂欢”。

动画短片结束后,主持人用十个关于贾樟柯的关键词——故乡、地下、关怀、记录、解禁、金狮、发言者、环保、诗人、跨界——作为引子,概括了他的生活和艺术里程,随即请出贾樟柯导演。贾樟柯上台后向到达现场的各高校年轻学子问好,并针对大家想了解的“究竟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贾樟柯”的问题做出自述“很简单,十年前他是一个想拍电影的学生,十年后他是一个电影工作者,这十年间电影始终没有离开我”。谈起处女作《小武》,贾樟柯导演讲述了当初拍摄前后的难处,称其“凝聚我们所有努力”,是一部“以命相托的作品”,“有我们的血液跟真实的信念”。

随后,主持人现场宣读了一位影迷写的《写给小武的信》,并请出小武的扮演者王宏伟与大家见面。当晚包括贾樟柯御用女演员赵涛、录音指导张阳、文学策划顾峥在内的贾樟柯班底均来到现场,与观众见面。随后开始了贾樟柯处女电影作品《小武》的回顾放映。

影片放映结束后,陈丹青与贾樟柯的对话正式开始。两位嘉宾就电影创作本身、《小武》的拍摄背景、当下艺术创作状况以及艺术对现实的观照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陈丹青提出在那个年代“就像画画救了我,电影救了贾樟柯”,并评价《小武》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很对头,都是真实的”。贾樟柯谈到自己当年的创作动力源于对僵化银屏的愤怒,讲述当年获得真实自我的过程。

在观众提问的交流环节,很多年轻学子踊跃提问,与这两位同样关注现实、关注普通百姓生命状态的当代中国杰出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两位嘉宾在互动中与现场观众真诚地分享各自文化视点、创作生活经历与艺术体验。在交流中,陈丹青与大家分享了其当年学生时代、插队当知青时、留洋纽约的经历与体验,贾樟柯也讲起其在创作过程中与人打交道的小故事、调度群众演员采用非职业演员的方法等。现场气氛在两位大师的精彩解答下掀起高潮。在回答场下观众对于“谁来救救我们”的问题时,陈丹青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奴性思维”,并且强调青年一代只能“自己救自己,一寸一寸地救”,这样才是一种可贵的生存状态;而在回答对之前电影作品的看法时,贾樟柯表示自己一般不进行回顾,因为“电影是你从心中掏出一样东西扔出去,它扔出去那个时刻的形状和温度是不会再变的”。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