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之七】《中国历史地理》:从“冷门学科”到“热门课程”

【编者按】随着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榜单的出炉,又有一大批一流课程和教学名师脱颖而出。此次,北大教务部与党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风采录》专题栏目,力图书写北大名师风采、展现精品课程魅力。这里记录着大师的音容,镌刻着学者的风范,这里有转身之间的神采飞扬,有悠悠叙述的怀古幽情……让我们走近这些名课、走近这些名师,与他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

“三尺讲台”之畔,他们恪尽职守,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之季,他们虚怀若谷,乐在其中;“著书立说”之时,他们甘于寂寞,勤于探索。

我们渴望聆听他们的教诲:中国历史地理,让我们穿梭于塞北江南、白山黑水,沐浴唐朝的风、宋朝的雨;微积分,让我们走进数学的圣殿,体会理性的乐趣;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让我们在缪斯的名义下感受时代的脉搏,探讨人性的真谛;经济学导论,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中明白背后蕴含的经济原理……每一次生动精彩的讲解,都令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每一次近距离的沟通都令我们心潮澎湃、如沐春风。

精准的分析,清晰的逻辑,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学;对世事的冷静剖析,对时势的精准判断,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理性;那云淡风轻的述说,优雅清淡的评论,让我们体悟着什么是思辨……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经世致用的知识,更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学术殿堂。

思想独立,追求真理,在文明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知识分子的良心勇于担当;取势,明道,优术,他们执着于自身的行动也诉诸于言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淡定与从容,一次又一次感召着我们……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前行中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更多的则是人格魅力的熏陶。

他们的一笑一颦,洋溢着大师的气质;举手投足,引领着一代学人的风范。“几度春华秋实香,不觉两鬓竟成霜,乐在园中育桃李,三尺讲台天地广。”他们,拘囿于三尺讲台,却舞出了人生最壮丽的豪迈;他们,操持着沙哑的嗓音,却传递了人世间最美妙的语言;他们质朴的语言、低调的作风、和蔼可亲的学者风范,足以让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细品与回味。

【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之七】

   《中国历史地理》:从“冷门学科”到“热门课程”

 “害怕课堂时间过得太快”

“很好的课,韩老师讲课非常有特点,语速不快但是娓娓道来,听老师讲课就好像是在听故事”

在采访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历史地理》的负责人韩茂莉老师之前,我们仔细翻看了北大未名BBS课程版的精华区,发现满满几屏的留言和评论几乎都是叫好的,甚至有很多学生“害怕课堂时间过得太快”。

作为一门供全校所有专业学生选修的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每年都会被很多学生作为“必选的通选课”私下推荐给新生;300多人的大教室,常常挤得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这门课程的魅力何在?一位网友在BBS课程区用三句通俗的话作了概括:课程本身特别有意思特实用;课讲得特别好,不枯燥;韩老师人太好了。

将“冷门课”打造成有意思的实用的热门课

在北大,《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热门课。要上《中国历史地理》是需要“抢”的——在新学期选课的时候需要“抢课”,在上课之前需要“抢座”。

“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实用”是韩老师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到今天,已有十年的历史,内容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经济、语言、人种、生态、文学等多种学科。课堂上,从天山冰川融化绿洲受到威胁,讲到我国东西部的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政治和民族危机,从大陆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海岸线的变迁,讲到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属权的不完整,纵横捭阖中处处体现着韩老师放眼世界和忧国忧民的胸怀。韩老师说,这十年来,课程的大纲虽然没怎么变,但是她每一年都会对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一旦有了新的研究进展,都会添加到课程中去。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历史地理是一门含金量很高的学科,可以为现实提供非常有用的指导。”谈到冷门课程,韩老师笑着说。她解释,《中国历史地理》就是把所有现代地理学所涉及的领域都倒退回几千年前,以历史的线索作为地理空间三维之外的第四维度,这样所形成的一门学科,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面对全球变暖的加剧,许多科学家就希望能够从中国古代文献中获取上一个气候周期的相关记载,以便进行科学研究,对现今这一气候周期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满意的研究还不多。

“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自然科学是支撑,而灵魂,则取自于社会科学。二者必须结合,才能真正在现实中治理好一个国家,因此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都是不可被忽视的学科,这也可以从历史的变迁中得到借鉴。”因为这样的理念,在《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中,韩老师也尽量联系实际,让这门课程在有趣的同时,也更加实用。

精湛的讲课艺术和制作精美的课件

对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韩老师认为其中有两个特质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课程内容的实在性和科学性;第二是授课形式要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是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上课”,要“讲好课”。

“韩老师的课讲得特别好”是很多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的评价。在他们看来,“好”字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更体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上。

韩茂莉老师自幼便对绘画很有天赋,如今是ppt课件制作高手。当年学校曾经有多媒体制作比赛,韩茂莉老师的课件被列为样本之首,且水平远超过其他样本。她的ppt绝对不会套用现成的模版,也不会单纯地白底黑字和图片堆砌,而是讲究配色、结构,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她常常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而这些图片大多色彩明丽、画质清晰,而且与内容联系紧密,起到精准的解释、补充或举例作用,加上文字、动画穿插其中,这些课件漂亮得令人叹为观止。韩老师自豪地告诉我们,她的课件中的背景、地图很多都是她和研究生用Photoshop等电脑软件一点一点绘制的,从色彩的搭配到精细的动画,全是她这么多年“不务正业”的结果。这才让课堂上那些千百年间“沧海山田”的变化这样栩栩如生,这样趣味盎然。

“韩老师上课很有煽动性,能把青年的激情都激发出来”。韩老师的研究生佟萌这样说。上过韩老师课的同学都对她的讲课留有很深刻的印象。“语速不快但是娓娓道来,听老师讲课就好像是在听故事”“一个语速,一个音调,但是听着一点都不累”“上课拿着个话筒低着头看着电脑屏幕滔滔不绝地讲啊讲啊,连给扩音器换电池的时间也不放过,边换边讲,还不时来点冷幽默”。谈及此,韩老师笑了,她说,口才或者语言表达应该来自于教师的思考。她自己在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日复一日深思熟虑的结果,光有口才,不经过思考的表达是站不住脚的。

狠下功夫当好老师

“一个学术不精、科研无果、不能掌握学术最前沿知识的老师当然是不合格的,真正花功夫备课、花心思讲课、重视学生感受、多和学生交流的老师才真正合格。”在韩老师看来,做好大学老师不容易,唯有狠下功夫才能当好老师。

为了上好《中国历史地理》这门课,韩老师无疑是下了苦功夫的。当我们让韩老师谈谈对获得精品课程的感受时,出乎我们的意料,韩老师用了这样一个词——“天经地义”。这话让不明就里的人听起来,或许带了点傲气,但了解韩老师的人都知道,不论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她都是十分低调谦逊的,“天经地义”的坦然与自信,完全是来自于她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尽心尽力的筹备与付出。

韩老师的研究领域非常冷门、枯燥,她自己默默地坐了十几年“冷板凳”。但也正是这是几年的“冷板凳”,让韩老师上课纵横捭阖,各种典故都“信手拈来”,从容不迫。

谈到自己如何走上了历史地理这条路,韩老师仔细想了想,便从她高考的那一年开始娓娓道来。1977年,已经当上了钳工的韩老师,参加了高考,虽然本身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她最后不得已选择了一个大冷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地理专业。但是,出于对历史学的钟爱,韩老师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寻找起历史与地理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点,并且了解到了历史地理这个鲜为人知的学科。一次偶然机会,韩老师又读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泰斗侯仁之先生的著作,从而对中国历史地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又是机缘巧合,后来,与侯先生并称为中国历史地理领域“三杰”之一的史念海先生正好在西安招生,韩老师便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了史先生的研究生,从而真正走向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道路。

在如今这个张扬的时代里,韩老师仍然保持着低调简朴的生活,身处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她,却不愿过多地去涉及目前最红火的应用性项目,就连各种社会活动,也甚少参与。在访谈中,韩老师多次表示,她还是希望用更多的时间来认真进行自己的研究,而参加太多的社会活动只能是“耽误工夫”。她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在韩老师的心中,这“一件事”显然就是她孜孜以求三十余年的历史地理学术研究。

当问及韩老师在科研之外的兴趣爱好时,韩老师笑道,自己的爱好都是从“从小女孩时代延续到现在”的,一是绘画,二则是收集各种小人书、画片。绘画的爱好,延续到现在,已经被移植到了课件的制作上。当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韩老师还颇为得意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些她好不容易从旧书市场“淘”来的画册,大多都是些五、六十年代的“古董”了。谈起这些,韩老师的脸上立刻呈现出孩童般的兴奋。韩老师说过,她最喜欢学生们身上的“简单、阳光灿烂”,而这一刻的韩老师,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韩老师的一位学生,曾赠她一幅水墨画,上面题有这样的一行字:“淡如菊,韧似松,质而绮,真且醇。”当我们向韩老师提到这幅字的时候,韩老师谦虚地表示,这是学生们过奖了。然而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之后,我们却发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韩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再没有比这幅字更好的言语了。

“课如其人”,也正是这样的一位主讲老师,才能够赋予《中国历史地理》这样恬静、淳朴的气质,让这门课程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魅力。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