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之十】愿做学生的铺路石:访《国际政治经济学》负责人王正毅

【编者按】随着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榜单的出炉,又有一大批一流课程和教学名师脱颖而出。此次,北大教务部与党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风采录》专题栏目,力图书写北大名师风采、展现精品课程魅力。这里记录着大师的音容,镌刻着学者的风范,这里有转身之间的神采飞扬,有悠悠叙述的怀古幽情……让我们走近这些名课、走近这些名师,与他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

“三尺讲台”之畔,他们恪尽职守,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之季,他们虚怀若谷,乐在其中;“著书立说”之时,他们甘于寂寞,勤于探索。

我们渴望聆听他们的教诲:中国历史地理,让我们穿梭于塞北江南、白山黑水,沐浴唐朝的风、宋朝的雨;微积分,让我们走进数学的圣殿,体会理性的乐趣;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让我们在缪斯的名义下感受时代的脉搏,探讨人性的真谛;经济学导论,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中明白背后蕴含的经济原理……每一次生动精彩的讲解,都令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每一次近距离的沟通都令我们心潮澎湃、如沐春风。

精准的分析,清晰的逻辑,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学;对世事的冷静剖析,对时势的精准判断,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理性;那云淡风轻的述说,优雅清淡的评论,让我们体悟着什么是思辨……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经世致用的知识,更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学术殿堂。

思想独立,追求真理,在文明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知识分子的良心勇于担当;取势,明道,优术,他们执着于自身的行动也诉诸于言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淡定与从容,一次又一次感召着我们……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前行中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更多的则是人格魅力的熏陶。

他们的一笑一颦,洋溢着大师的气质;举手投足,引领着一代学人的风范。“几度春华秋实香,不觉两鬓竟成霜,乐在园中育桃李,三尺讲台天地广。”他们,拘囿于三尺讲台,却舞出了人生最壮丽的豪迈;他们,操持着沙哑的嗓音,却传递了人世间最美妙的语言;他们质朴的语言、低调的作风、和蔼可亲的学者风范,足以让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细品与回味。

【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之十】

愿做学生的铺路石:访《国际政治经济学》负责人王正毅

从1994年的北京大学初设课程到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从全国较早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校,到目前全国唯一一所拥有国际政治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革?是什么使它成为广受学生们好评的国家级精品课,是什么让北京大学走在了全国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前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创办人、国际政治经济学系系主任王正毅教授的办公室。

“教授不是明星,最重要的是要沉下心专心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面对我们的采访,王正毅教授这样说道。各种各样的书堆满了王正毅教授办公室的各个角落。墙上的世界地图和窗台上一个颇具中国风韵的荷塘屏风分外显眼。这相得益彰的两件物品似乎正有着这个课程的某种特质——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同时,放眼全球政治经济。

图:王正毅教授(右)与美国前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Reed Hundt 先生(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堂上

专业分工和团队合作

“很多学生说我严格,但是对待学术怎么能不严呢?”王正毅老师的教学以严谨著称,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定义上:“尽管有的学生我不认识,但是只要问一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什么,我就能从回答上判断他是不是北大毕业的。”于是,我们的话题由这门课的定义开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因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国家国内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王正毅教授几乎是脱口而出。“我们一定要明确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定义对于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以及知识体系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这门课能带给学生什么。”说着,王老师拿出他于2006年出版的《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一书,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解释指给我们看。这种定义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诸如欧洲区域化、亚洲区域化等)、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

根据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虽然隶属于政治学,却是一门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学科的基础课程。王正毅教授告诉我们,国际关系学院之所以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为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目的是让本科生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如果你对一个学科感兴趣,那么必须有一门课程能够为你建构一个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框架。”目前我校国际政治经济学系的课程设置与英美九所一流大学同类课程设置相同,正是基于为本科生打好基础的考虑。

“这门课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只依靠一个人绝对是不可能的,它依靠的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我只负责组织和协调。”王正毅教授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对于建设这门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的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形成了一支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教学队伍,由王正毅、朱文莉、王勇、丁斗、吉宓、查道炯六人组成。在日常教学工作,王正毅教授负责进行教学协调,充分发挥各个老师在不同专业领域的专长。比如,他负责在一开始的几节课上讲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以及转型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接下来的专题由各位老师分别承担,深入讲解自己所擅长的货币、贸易、投资、能源等各领域的问题。正如王正毅教授所说:“团队教学既保证了知识的广度,同时也弥补了单个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让学生深入各个领域学习知识。”

理论训练与关注现实

“年轻一代的学生一定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不仅要了解中国的情况,更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王正毅教授一再强调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中国的情怀对于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一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和专业的创设过程中下了一番苦功。

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首先出现。1994年,为了与世界接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本科生开设该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2年,基于为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考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进行学科调整,200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正式设立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使北京大学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国际政治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学校。

“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国际接轨,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也想方设法为让学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而努力。”王正毅教授告诉我们,为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院会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专题授课。在过去的五年内,曾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elen Milner、康奈尔大学教授Peter Katzenstein、加州大学教授Susan Shirk、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Reed Hundt、日本Asset Managers公司董事长古川令治等学者踏上了北大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的讲台。这个小小的课堂,是中国与世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缩影。有限的课堂,带给同学们的是世界的视野。

“没有脱离现实的理论,也没有脱离理论的现实。理论和现实的二分法是我们主观设定的。”当我们问起国际政治经济学这门课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时,王正毅教授严肃地回答。他说,这门课的教学从来没有脱离现实进行理论训练。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课堂上的知识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学院还曾邀请中国财政部李勇副部长、中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原财政部副部长、亚洲银行常务副行长金立群先生、商务部WTO司张向晨司长、商务部国际合作司张少刚副司长、外交部政策研究司徐步副司长等专家进入课堂,和学生进行交流,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现实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创造

“我们这一代只是过渡代,知识结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年轻的一代就不一样了。”王正毅教授的言语中,处处透露着他对学生的殷殷期望。“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北大能得到的,不仅仅是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训练,更要得到具有北大特点的东西。”他认为,学生们在北大应该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知识是有时间性的,只有学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在时代前列。”

交谈中,王正毅教授仿佛又回到了课堂。他像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一样问我们:“你们觉得学习的方式有多少种?”继而哈哈一笑,说道:“其实学习只有两种方式——从正确中学习和从错误中学习。”王正毅教授认为自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却很少考虑成功和失败。在他看来,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让人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采访最后,王正毅教授满怀深情地提出了他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随着中国逐步国际化,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论在语言还是知识结构上都将优于我们这一代。希望他们将来能够代表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发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声音。”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