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说话:刘墉北大解读文学的美和说话的美

5月20日,北京大学秋林报告厅,来自台湾的著名画家、作家刘墉先生带来了名为“从文学的美到说话的美”的专题讲座。

从文学的美到说话的美

他以一袭正装出场,举手投足间无不显现出一个学者的儒雅风范,乍一露面就赢得了场下热烈的掌声。

刘墉先生在时而轻松、时而学术的讲述中引出主题。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从徐志摩的《我眼中的康桥》吟到余光中的《观音山》,从义和团口号模仿到民间的数来宝,从山东快书耍到广东闲谈,从现场球赛解说到武侠小说评书……刘墉先生信手拈来,在连珠的妙语中将情绪的接声、层次的把握、说话的焦点问题这些略显生涩的概念解释的浅显易懂……台下听众各个凝神屏息,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所有的作品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学都要从心出发,即使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也深谙说话的艺术,文学的艺术……从心出发的文学应该是最有魅力的文学了吧。”风趣而又极富知识性的演讲,也让场下的听众在他的引领下领略了文学的魅力与说话的艺术。

欣赏悲剧的美

现场有观众提问,“刘墉老师,您是这样美的一个人,您的美体现在各种方面,那么我想问问您如何成为一个美丽的人呢?”

刘墉先生在回答中谈起了自己的童年并不富裕的生活,他说,“人如果不能欣赏悲剧的美,就有可能在现实中沉沦下去,我所有的演讲费用都会捐给希望工程,因而今天还能年轻是因为能勇敢的走出去,为社会做些贡献。”

以谦卑的形态去看各种人

“以谦卑的形态去看各种人,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人,给难过的父母以宽慰。”作为一名成功的父亲,刘墉在谈到那些在某些方面孩子并不那么优秀的父母,却表示十分了解他们的心情,他自己则始终抱有一颗平等的心去面对各种人、各种事。

“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是刘墉对自己的描述。他说,自己始终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以此来坚持他“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的创作原则。

摄影:吴雅文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